03

真抓实干,提升群众的民生获得感 2025年06月17日

◎张继

近日,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发布,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在民生保障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4方面10条政策举措。各地区各部门要主动作为、科学施策,将一项项举措变为“肉眼可见”的变化,推动民生福祉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把握原则。民生工作事关重大,来不得丝毫的松懈与马虎。越是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越是要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越是要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做好,更要做实、做到位,要牢牢把握具体的原则方向,不能拍脑袋突发奇想,而是要接地气、惠民生。要把握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的民生建设原则。公平是前提,要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在资源分配上享有平等权利,重点向困难群众倾斜。均衡是重点,要持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民生保障水平的差距,不能厚此薄彼,而是要逐渐缩小差距。普惠是关键,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惠及更多的人,惠及大多数人,尤其要让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更加普遍惠及各类群体。可及是落点,不能一边在出台各方面惠民政策,一边却设置重重障碍,或者是让各类民生政策悬在半空,而是要让民生政策直抵基层、贴近群众。

把握导向。做好民生工作不是想当然就能够达到目的,不是单凭一腔激情就可以让群众满意的,而是要注重方式方法,既要接地气,也要得民心,更要精准务实,确保事半功倍。一些地方看似在为群众做好事,在推进民生工作,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结果却淘神费力不讨好,既没有把民生实事做好,也未赢得群众认可,关键在于没有把握住基本导向。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目标导向,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要取得怎样的效果,必须要融入民生实事的全过程。凡是有违目标的,就要及时修正调整,凡是符合目标的,就要加码加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好民生实事不是撒花椒面,不是全面撒网、平均使力,而是要从人民群众的呼声要求着手,从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各种急难愁盼问题着手,从短板不足着手,唯有聚焦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民生实事开花结果,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认可与好评。

把握重点。做好民生实事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注重条线和板块,既要统筹推进,也要重点发力,要分清轻重缓急。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当地人民群众的民生关切不同。对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深入基层实际,认真摸排群众在民生关切方面的重点难点,把政策资源用在刀刃上,把时间精力用在群众关切上。从民生保障,到公共服务,从民生服务,到财政支持等,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梳理民生需求清单。从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到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全面推进公共服务的规划布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人才调配城乡一体化,从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切实提高托育服务质量,到延续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见习补贴提前发放等政策等,各地各部门要把一个个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好,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获得感。

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