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臣仁
当人们被生活的忙碌与压力裹挟,内心渴望着片刻的喘息与放松,微短剧如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凭借着其“短平快”的独特属性,迅速成为大众在碎片化时间里的娱乐新宠。短短几分钟一集的体量,让观众能在等公交、排队、午休等间隙轻松观看,快速获得剧情的跌宕起伏与情感的强烈冲击,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娱乐的即时需求。
在资本的热捧下,微短剧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2024年,短剧市场规模为505亿,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600亿元 ,这一数字见证了其发展的迅猛势头。可在这繁荣背后,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让人不得不对其发展前景产生担忧。
内容低俗化是微短剧最为人诟病的问题之一。一些创作者为了吸引眼球、追求流量,全然不顾道德与法律的底线。他们在剧中大肆宣扬炫富拜金,将纸醉金迷的生活无限放大,让观众沉浸在虚幻的物质追求中;宣扬扭曲的婚恋观,把爱情当作利益交换的筹码,误导大众对感情的正确认知;渲染血腥暴力,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充斥屏幕,给观众带来不良的心理暗示;故意贩卖焦虑,挑起年龄对立、性别对立、地域歧视等矛盾,让社会氛围变得紧张不安;甚至丑化历史人物,传播历史虚无主义,严重伤害民族感情,歪曲历史真相。这些低俗内容就像精神毒药,侵蚀着观众的心灵,尤其是对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危害更是深远。
同质化严重也是微短剧难以摆脱的困境。创作者们似乎陷入了一种创作套路的怪圈,剧情千篇一律。打开微短剧,不是豪门恩怨中真假千金的身份互换、霸道总裁与灰姑娘的俗套爱情,就是穿越回古代的复仇逆袭、赘婿的窝囊翻身。人物形象刻板单一,毫无新意,观众看了开头便能猜到结尾。这样的微短剧看一部两部或许还有新鲜感,看多了只会让人感到乏味,产生审美疲劳。当观众对这种套路化的内容失去兴趣,微短剧的市场前景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过度商业化则让微短剧变得急功近利。在利益的驱使下,制作周期被无限压缩,“7天拍一部”的快餐式制作模式屡见不鲜。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创作者们不再注重剧本的打磨、演员的表演和拍摄的质量,导致微短剧粗制滥造,质量堪忧。广告植入也变得生硬无比,频繁地打断剧情,让观众的观看体验大打折扣。有些微短剧还设置了各种付费陷阱,诱导观众不断充值,从最初的“花费1块钱,快乐5分钟”,到最后不知不觉花费上百元,让观众在享受娱乐的同时,钱包也受到了伤害。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损害了微短剧自身的形象和发展,也对整个文化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它让观众对微短剧失去信任,不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观看;挤压了优质短剧的生存空间,让真正有创意、有内涵的作品难以崭露头角;还扰乱了文化市场的秩序,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让微短剧摆脱“短视”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创作者应端正创作态度,把眼光放长远,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注重内容的质量和内涵。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深入生活,挖掘真实而有意义的素材,创作出既能满足观众娱乐需求,又能传递正能量、引导正确价值观的作品。专业影视机构和媒体也应积极参与到微短剧的创作中来,凭借其专业的团队和丰富的经验,提升微短剧的整体质量。
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微短剧内容的审核和监管。建立严格的审核标准和流程,对低俗、同质化、过度商业化的微短剧坚决说“不”,为观众筛选出优质的作品。同时,平台还应加大对优质微短剧的扶持力度,给予创作者更多的资源和鼓励,推动微短剧行业向精品化方向发展。
监管部门则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微短剧行业的规范和引导。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让那些敢于触碰底线的创作者和平台付出沉重的代价。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微短剧行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为文化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形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而短视。只有告别低俗、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回归内容创作的初心,微短剧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喜爱和市场的认可,不只是一时“爽”,而是用碎片化叙事构建情感共鸣的长效磁场、以浓缩剧情探索人性幽微的叙事革命,在快节奏中沉淀出叩击心灵的精神回响,在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