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雪域高原上的乡村振兴“赶考记” 2025年06月26日

图为张义哲(左)实地督导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

◎张义哲 文/图

驻村信息

张义哲: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宣传教育中心驻稻城县噶通镇自俄村第一书记

2024年7月,怀揣着梦想与组织的期盼,我主动请缨,踏上了前往稻城县自俄村的征途。海拔3920米的雪域高原,冬雪季长达5个月,含氧量不足平原60%——这个让我呼吸困难、数夜难眠的地方,将成为我践行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使命的新战场。

初心如磐:锻造高原红色先锋脊梁

初到自俄村,眼前的景象既让我震撼又让我忧虑。那湛蓝而深邃的天空下,连绵的雪山矗立,仿佛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恩赐。然而,村里的现实情况却让我心头一紧。党支部支委成员平均年龄偏大,半数成员不识字,这成了乡村振兴的第一道坎。

记得第一次在群里发布文件时,一个村干部的回应“张书记,我看不懂”让我瞬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一刻,我深感责任重大,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必须自己长出来。于是,我启动了“青苗计划”,决定从培养年轻党员入手,为自俄村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我利用农闲时间,手把手教村干部们写字认字,从最简单的笔画开始,一笔一划,耐心细致。他们的进步虽然缓慢,但每一次看到他们认真学习的样子,我的心中就充满了希望。此外,我还利用“三会一课”“农民夜校”等平台,加强后备干部培养,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政策、农村法律法规等知识。

有一次,村干部穷穷拿着自己的练字本给我看,虽然字迹歪歪扭扭,但我能感受到他的认真和努力。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俄村未来的希望。自我驻村以来,共发展预备党员2名,培养后备干部8名,他们逐渐成为了村里的中坚力量。

然而,这条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我会因为工作进度缓慢而感到焦虑;有时候,我会因为村民的不理解而感到委屈。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想起那些期待的眼神和笑脸,我便又充满了力量。

资源赋能:激活乡村产业新引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引擎,而自俄村的引擎,需要从“自麦民居”的砖瓦间启动。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藏族民居,不仅是省级文保单位,更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金窝窝”。为了巩固集体经济来源,我利用项目资金对“自麦民居”进行了提档升级,并将其申报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到现场,和工人们一起讨论施工方案,监督工程进度。每当看到“自麦民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点点焕发出新的生机,我的心中总是充满了喜悦和期待。如今,“自麦民居”的出租金每年稳定在10万元以上,成为了村集体经济的稳定收入来源。

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方面,我始终全身心投入,利用150万元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扶持资金,探索发展了“自俄村休闲农牧业体验园项目”。为确保项目能够高效且高质量地落地实施,我带领村干部同项目负责人并肩作战,连续数日驻守在工地现场。白天,我们头顶烈日,穿梭于各个施工区域,对照设计图纸进行实地勘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夜晚,我们围坐在一起,针对现场发现的问题和实际情况,反复研讨、修改方案,力求每一个决策都精准无误。经过无数次的论证与调整,我们最终为项目确定了清晰明确且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

2024年,自俄村集体经济超过了20万元,荣获了稻城县“集体经济强村”的称号。分红现场,村民们捧着刚领到的分红款,高原红漫上黝黑的面庞,咧嘴笑得合不拢嘴。我望着这番景象,心间暖意如沸腾的酥油茶般翻涌。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脚步丈量:从“局外人”到“自家人”

初到自俄村,我怀揣着满腔热忱,却被冰冷的现实浇了头冷水——全村305人皆说藏语,我这汉族干部活像个“外星人”。记得首访脱贫户阿崩家,我叽里呱啦说半天,老人家只会茫然摆手,那一刻,挫败感像雪山的寒气直往心里钻。

痛定思痛,我开始虚心向双语干部请教学习藏语的日常用语,以拉近与村民距离,有时连做梦都在念叨“嘎珍切”(谢谢)、“嘎里哦”(再见)。当我第二次入户阿崩家,用藏语喊出“阿崩孃孃”时,她正在打酥油茶的手突然停住,茶汤溅在“帮典”(围裙)上也不自知。

“张书记,你会说藏语了!”她浑浊的眼里泛起泪光,竖起大拇指直夸我。

这声夸赞像高原的阳光,融化了我心中的冰川。从此,我渐渐融入了自俄村这个大家庭。

入户调研的日子里,我走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在洛绒佳西家,我学会了用藏语说“甲同若”(请喝茶);在四郎拉西的牦牛棚里,我摸清了全村14户脱贫户的“民生账本”——谁家缺技术、谁家需医疗、谁家盼通路,我都一一记在了民情日记里。

这本民情日记里,记下的不仅是脱贫户的“需求清单”,更承载着无数像阿崩孃孃竖起的大拇指。原来,走进群众心窝的密码,不在华丽的承诺,而在愿意成为“自己人”的诚意。

真心为民:以实干书写初心答卷

“听群众之声、办群众之事、急群众之急、解群众之忧”,这是我驻村工作的信念与准则。

驻村以来,我在田间地头、灶前屋后,化身政策宣传员,代缴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让健康保障覆盖每个角落。邀请医疗专家团队驻村义诊,守护村民健康。帮助困难群众申请救助金,减轻家庭负担。修建入户公路,方便村民出行。助力寒门学子搭上“雨露计划”的列车,让知识照亮未来的路。每一项举措,都是对初心的叩问;每一次奔走,都是对使命的回应。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愿以偿。有一次,特困户汪堆昏迷不醒,急需转院治疗。我得知情况后立即凑了一万元给病人家属,并抓紧救人。但由于病情过重,汪堆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那晚我彻夜未眠,心里久久不能释怀。我深感自己虽然尽力了但还是没能挽回一个宝贵的生命。那一刻,我更加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更加坚定了我要为村民们做更多实事的决心。

驻村之路,既有风雨兼程的艰辛,也有收获认可的甘甜。当村民忠拥大爷用布满老茧的手紧握我,哽咽着说出“共产党好,政策好”时,所有的疲惫与委屈瞬间消散。这份来自心底的认可,让我明白,所有的付出与努力,终将在群众的笑脸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转眼间,我驻村快一年了。这三百个日夜里,我见证了自俄村的变化和发展,也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的艰辛和不易。然而,每当我看到村民们满意的笑容和感激的眼神时,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站在自俄村新铺的马路上,我静静地望向远处雪山。虽然眼前的自俄已换了新颜,但我知道这场驻村“答卷”没有终章。因为乡村振兴的路上永远需要“答卷人”的脚印。而我愿意成为那个一直走在路上的“答卷人”,用我的青春和热血为自俄村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