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
家乡小镇上的老建筑其实有不少,老乡政府的院子、供销社门市部、老粮站、老磨坊等,都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然而,唯有那座老商店,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每一次回到小镇,我都要去探望它,仿佛与它有着某种约定。
我之所以总要去看老商店,首先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早年间,小镇依傍着一条南北流向的河而建,仅有两条街道。一条位于河西岸,南北走向;另一条也在河西岸,从一座古朴的拱桥延伸下来,东西走向,与前者构成一个“丁”字形。老商店恰好坐落于桥口,既处于老街的核心地带,又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悠悠流淌的河流。在人来人往间,它目睹了小镇的日常百态。
老商店自身也是别具一格。这是一栋饱经沧桑的老房子,即便未曾历经百年风雨,估算着至少也有七八十年历史了。白墙小瓦,曾是它清新的装扮,但岁月无情,如今墙壁已布满斑驳。商店的门面很宽阔,有十几米长,大门由一块块竖长条木板拼接而成。在过去商店营业的日子里,每天早晨,木板会被一一卸下,让大门敞开,迎接来客;傍晚时,木板又会被一块块拼上。从店外望去,古朴的老商店与旁边的拱桥、河边摇曳的芦苇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独特的景致。若在此拍摄老电影,定会胜过许多影片中的场景。
小时候,我住在村里,难得有机会到小镇上。老商店里是宽阔的传统柜台,上面摆着带砝码的台秤,旁边搁着一架黑漆漆的算盘。除了中午,店内光线比较昏暗。守店的大伯坐在里面,常常戴着眼镜,捧着一本老书看着。店内的货物倒也琳琅满目,只是那时的我对购买百货并没什么需求,倒是常被旁边店铺烧饼、馄饨的香气和吆喝声吸引,偶尔会攥着几分钱到旁边一个瘸腿青年在门口摆的书摊前,翻看几本小人书。后来,河边的供销社门市部兴起,虽然如今已沦为几间红砖危房,但在当时却是大家眼中的大商场,到老商店购物的人是越来越少。
尽管如此,老商店却一直坚守着。河边的供销社门市部停业了,它依然开着。镇区向西拓展,建了宽阔的街道和崭新的楼房,商业中心转移了,它依然开着。前些年,小镇被撤并,人口流失,年轻人纷纷进城,新镇区也变得萧条了,但它还是顽强地开着。我曾多次路过老商店门口,看到里面的大伯已经白发苍苍,却依旧坐在柜台后面,戴着眼镜,神态安详,仿佛与时光融为一体,静静守护着这一方小小的天地。
然而,这次回老家再去探望,老商店却已关张了。父亲告诉我,并非因为没有顾客光顾,而是守店的老人家已经离世。商店大门的板条拼合紧闭着,有些木板已经腐朽,外面被钉上了横木条,仿佛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无奈地抵御着岁月的侵蚀。我走到门前,看到门上有多年前残留的对联,再仔细看,还能发现一些很久以前涂写的标语。有的字迹已模糊难辨,有两句虽然褪色,但仍能依稀辨认出来:“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读来让人心生无限感慨。
现在,偶尔仍会有人从老商店门前经过,但像我这般近前细看它的大门和上面字迹的人,我没有见到一个。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怀念着这家老商店。家乡的这个小镇,在早年乡村水运发达之时,是周边几个乡镇的商贸中心,也曾经繁华一时。据说小镇当年的名字,还与纪念抗倭英雄戚继光有关。但时过境迁,如今一切都已成为过往。这家老商店虽历经岁月洗礼,却既非文物建筑,也不是名人故居,大概率不会受到特别的保护,或者成为影视取景地。虽说暂时未必会有人将它拆除,但可以预见的是,它将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消逝,最后只成为我一段深刻而模糊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