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锅庄”康定: 一座因茶而生的城市 2025年07月17日

◎高富华

收藏于国家图书馆的《自打箭炉至前后藏途程图》,是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驻藏帮办大臣安成所绘,描绘了从打箭炉(四川康定)进入西藏拉萨、从拉萨再到日喀则的路线图。民族文化博物馆珍藏的《清朝关于进藏路线图》,是此图的摹绘本。与原图相比较,《路线图》尺寸相近,所绘内容一致。

《清朝关于进藏路线图》,绢本设色,长319厘米,宽44厘米,地图无经纬线,无比例尺,方位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似一幅山水画。

在图的右下方有题记:“由炉出口赴藏,共有北中南三道。出炉关北门,由草地直达前后藏,最为捷径。中道出南关偏北赴察木多,皆番商茶路。南道由里巴察拉各台行走,驻藏大臣暨各官兵驰驿所经。因南路天气较暖,居民稠密,易于催办夫马,替还乌拉,然弯曲如弓,道路迂折耳。”

图中以黑色虚线分别表示打箭炉经前藏赴后藏的北、中、南3条路线,较详细地绘出了昌都、拉里、布达拉宫、札什伦布等城郭,以及土司寨、寺庙、村落等。

在没有飞机、火车和汽车的年代,清朝入藏官员凭借地图的指引,靠着马匹和双脚,跨越千山万水,抵达雪域高原。这条路也正是“雪域茶路”。

“雪域茶路”的起点,正是有着48家锅庄的打箭炉。

“锅庄”康定:

一座因茶而生的城市

打箭炉地处大雪山,在大渡河、雅砻江之间,是西藏入四川的第一要道,因此不少西藏地图均与打箭炉有关。

打箭炉,藏语称“打折多”,意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交汇处。汉语名为康定,因丹达山以东为“康”,取“康地安定”之意。

打箭炉是川藏官道上的要冲,后逐渐成为康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塞。从打箭炉往西,称为“出关”,而往东行,则称为“入关”。作为沟通四川盆地和西藏的“门户”,安成在绘制进藏路线图时,自然把打箭炉作为进藏的起点。

走过“背夫茶路”,踏上“雪域茶路”的旅程,起点就是“出关”的打箭炉(康定城)。

“锅庄”:由来已久

1944年7月底,吴作人来到康定。经朋友介绍,他先是住在基督教福音堂,后来邂逅第二次到康定考察的中国著名摄影家孙明经,又住到了锅庄。

吴作人邀请孙明经参观他的临时画室,墙上挂着木秋云的肖像画。说起这幅肖像画,还有一番“纠纷”。

吴作人画画,孙明经照相,他们的到来,在康定颇为轰动。找上门来求他们画画、照相的人不少。

有一天,木家锅庄的女主人木秋云经人介绍,请吴作人为她画肖像。木秋云才貌双全,有着“康定第一美女”之称。

“炉城四十八锅庄,故事而今半渺茫。门内标杆非旧主,木家有女字秋娘。”这是民国时期理塘县长贺觉非描写康定锅庄和赞美木秋云的诗。

那天,吴作人特别有状态,不到一个小时就画好了木秋云的肖像画。左看右看,爱不释手。

木秋云一看,也十分喜欢,说要多少钱都给,没想到吴作人对画作也是非常喜爱,竟舍不得出手。介绍人只得劝木秋云:“这幅画吴先生要用于展览,要让更多人感受到你的漂亮。”木秋云这才放弃。

这幅画后来取名为《打箭炉少女》,成了吴作人的扛鼎之作,不仅多次展出,还被多家杂志作为封面照片,今珍藏于中国美术馆。

后来,吴作人随孙明经去木家锅庄做客,惊讶地看到了堆成山的茶包——竹篾包装的条茶和生牛皮包装的方茶。 孙明经告诉吴作人,康定的48家锅庄,虽然规模大小不一,但交易的大多是茶。

从明朝开始,康定一直都是汉藏交易的重镇,藏商和汉商经常来往康定经营商业。他们赶着驮载土特产的牛群和马帮到达康定后,用三个石头支锅熬茶。这三块石头被称为安家立灶的锅桩。后来康定城里的本地人在这些熬茶的地方修建起房屋,为远道而来的商人提供食宿,这些大大小小的旅店便称为 “锅庄”。

康定,因茶叶而兴,商业相当繁荣,锅庄由最初的13家发展到48家,康定由此成为西陲一大都市。

1806年,横跨大渡河的泸定铁索桥建成通行,极大方便了进出打箭炉的人们,打箭炉茶市更加兴盛。茶市兴旺,使原本为土司“听差伺贡”的打箭炉锅庄,演变成以堆放、销售茶叶为主的商贸场所。

直至民国年间,康定锅庄依然兴旺。1938年,一个名叫邢肃芝的喇嘛入藏“雪域求法”,途经雅安和康定、昌都进入拉萨,他多次写到藏茶入藏见闻。

在雅安,他入住的是夏永昌茶行。

“雅安是茶叶的大本营,康藏所需的茶叶,都由这里输出到康藏各地。绝大多数康藏的老百姓都知道打箭炉和雅安这两个地方”。

在康定,他住在锅庄。在没有到康定前,他也听说过锅庄,还以为锅庄是“贩卖烹调用的铁锅”。住进锅庄,才知道锅庄是寄宿的旅馆。

锅庄与川西的四合院相似,小锅庄只有一个院子,大锅庄有两三个院子。最大的锅庄是位于折多河和雅拉河交汇处的包家锅庄。锅庄主人不仅管理旅馆,招待来宾,还代客买卖。客人所要进或支出的货物,他从中抽取佣金。

在前往康定的路上,吴作人多次在路上看到艰难前行的背夫。

“车在蜿蜒山路前行时,看到汽车沿瓦斯沟向山中走去。 还有一条道是沿大渡河边走的小道。路都是在山沿上挖出来的,路挖得很窄。沿大渡河那条道上,有一个茶背子在行走。自雅安做好茶砖,打包后,从雅安背到康定。背茶者手里拄一根棍,休息时把背向山壁一靠,把棍拄在背子下面,人有如三条腿似的,不拿下背子也就休息了……”

吴作人详细地记录了背夫的艰难“旅程”,甚至还记录了一个背夫跌入大渡河而同伴无法施救的悲惨遭遇。

“我们车子正往前走时,看到一个年纪不小的人背着一个茶背子沿大渡河边山路前行。正走时,他背上的茶背子与山崖一撞,把人撞出去。眼见他连人带茶背子掉到大渡河水中……我们眼见他顺流而下,但是我们也没法去救他。”

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