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相隔三百公里的成长 驻村信息 2025年08月08日

路慧婷(左一)为村里的花椒称重、分装、打包。

路慧婷:四川省委统战部侨务事务处派驻康定市金汤镇新房子村第一书记

◎路慧婷 文/图

三百公里,是我的家成都与金汤镇新房子村的距离,是思念的长度,更是我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刻度。2024年7月底,穿过落石频发的蜿蜒山路,我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抵达甘孜州康定市金汤镇新房子村,开启帮扶征程,也开启一段淬炼生命的双向成长——我在驻村实践中磨砺成长,三岁孩子在家中学会独立。三百多个日夜,无数的“人生第一次”锤炼着我——直面泥石流的惊险,担心河堤决口的不安,山路自驾被撞的后怕,首次摆摊助农的生涩……这片土地赋予的使命与收获,已熔铸成我此生无悔的印记。

心田里的灯塔:点亮书香与信仰

乡村振兴,根在人心,魂在文化。

驻村伊始,强化党建引领、提升文化滋养便成为我的首要关注点。

我争取到省侨商投资企业协会4万元捐赠,将村里的文化活动室升级改造为融党建、阅读、交流于一体的“侨爱·农家书屋”。

为用最少的花费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兼任“采购员”,在网上一本本筛选图书;化身“设计师”,反复推敲布局方案;变身“导航员”,精心整理制作电子目录。

书屋落成时,村民们由衷赞叹:“这4万元打造出了10万的效果!”我们在这里定期举办红色读书会传播党的理论,村民翻阅农技书籍寻找产业灵感,孩子们课后有了书香乐园。书屋成了村里最亮丽的文化地标,更让我深刻领悟,文化振兴是乡村最持久的力量。

云端下的耕耘:为农产品开拓新路

思想引领是根,增收致富为实。

新房子村优质的花椒、羊肚菌、土猪等农产品,属于未加工的初始产品,价格低、销路窄。

如何让这些珍宝飞出小山沟,成了我驻村后产业帮扶的“第一课”。

我硬着头皮学做“推销员”与“设计师”。线上广泛联络,讲好深山故事;线下抓住每一次展销良机——港澳台侨企业(四川)发展大会、港澳台青年文化嘉年华活动、统战系统新春茶话会……每一次摆摊,都倾力推介。如今,村里累计销售农产品5万余元,“金汤味道”首出国门。

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我自学设计,打磨产品标签,参与称重、包装和装箱,有时还会驱车送往快递点或客户手中,虽汗水浸透衣衫,但这段经历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如何才能让深山的馈赠精美地跨越山海。

泥土里的诗行:播撒希望的种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产业兴旺是驻村帮扶的核心任务之一。在部机关支持下,我先后三次邀请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专家及药企负责人入村“把脉”,为村民中药材种植及发展林下经济指明方向,主动前往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民族学院拜访农业教授,为集体经济发展寻求良策,并争取到一批捐赠黄连种苗。

目前,已有村民在试种黄连、山药、独蒜兰等。看着嫩苗破土,我学会了将外部资源转化为乡村内生动力,在田野书写产业振兴的诗行。

阡陌间的暖流:润泽最柔软的角落

驻村期间,我始终将“民生无小事”铭记于心。

我积极奔走争取资源,在部机关的支持下,新房子村逐渐发生变化:获省台联捐赠4万元帮扶26户老弱病残家庭;协调省黄埔同学会为困难村民捐赠棉衣;争取致公党党员为村民捐赠药品;村民的重楼药材遭虫灾,我拜托懂行的朋友诊断配药,自费购买农药送到田间……

村内安全更是我心头的大事,当发现村里的堤坝存在安全隐患时,我心急如焚,多次往返奔波省、市部门,争取维修资金,力争筑牢村庄的安全防线。

孩子们是乡村的未来,我倾注了更多心力。争取到部机关港澳台侨服务中心捐赠文具;推动眼科医院来到山里免费视力筛查,免费配镜,并帮助急需手术的孩子免费手术;争取省网联会捐赠价值11万元物资并开展互动课堂,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周末回蓉间隙,探望在成都住院的村民孩子;当得知村里残疾儿童因未在定点医院做康复导致自负费用过高时,我立即为他对接定点医院资源,并积极向相关部门争取临时救助……这些实际的“小事”,如涓涓细流,让村民感受到了真切的温暖。村民硬塞来的农家核桃、腊肉,则是这片土地最滚烫的回应。

当然,帮扶之路并非坦途。为村里的白及广寻销路、为花椒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务工村民追讨欠薪、帮助脱贫户找工作……虽然部分还未实现,但“心融乡土,但求无愧于心”的信念始终如一。

三百公里距离:共同的成长刻度

三百公里的距离,并未阻断爱的连接与各自的成长。

每次视频,儿子总会骄傲地展示新学会的本领:“妈妈,我会自己穿衣服(系纽扣)了”;每次归家,他会得意地捧出自制的手工花,奶声奶气地说:“送给妈妈”;他甚至因经常掰着指头计算我的归期,而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法。

思念,成了他最早懂的“应用题”。而深山里的母亲,也正与这片土地一同,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汲取滋养,顽强而深刻地“长大”。

三百公里,丈量着空间的距离,更见证着两代人在不同“阵地”同步向上。

这段历练征程,如同一束光,不仅照亮了新房子村寻求发展的探索之路,也映照出我和孩子——在各自的天地里,汲取力量,共同写下的成长篇章。

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