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衣谷
2020年,因疫情居家隔离,闲来无事,我翻出早已上线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该片以“故乡”为主题,访谈当代作家,既有诺奖得主莫言,也有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等文坛大家。其中,阿来给我印象最深:导演用精准的特写镜头,记录他为拍摄故乡植物而甘愿匍匐在地的深情。我期待他关于植物的大作早日问世。
相信多数文学爱好者都看过这部片子,而我想特别推荐其导演张同道。他不仅为文学留影,也为新生代立传,例如2019年的《零零后》。该片聚焦千禧一代(2000年后出生),写实呈现个性成长、应试教育、留守儿童、留学潮、二胎政策等议题,既是中国“00后”的成长故事,也是关于中国未来的寓言,并因此荣获第五届中加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张同道的主题与方法均异于常导:多元、庄重,兼具学术性与纪实性,呈现典型的学者气质。这并不奇怪——他本人就是文人,1997年曾与卞之琳、冯至等合编诗集《西南联大现代诗钞》,自然追求纪录片的思想深度与人文广度。
今年,他的新作《追光万里》上映,聚焦中国电影早期五位先驱。影片主次分明,案例独立而新颖;在保有教育意义的同时,强化观赏价值,以多重时空延展叙事,丰富观影体验。影片借首位华人奥斯卡终身评委卢燕之视角,讲述黄柳霜、黎民伟、蔡楚生、李小龙等广东籍电影人的热忱与坚守,折射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的百年贡献。
导演选择这五人,角度新颖:能串联他们的唯有卢燕——片中唯一仍健在者(时年95岁)。正因如此,影片尤显珍贵。导演带我们跟随卢燕,回望早期开拓者为中国电影发光发热的足迹。
先说卢燕。片中,她虽白发苍苍、拄杖而行,却神采奕奕,堪称“常青树”。还记得2002年《乾隆王朝》中的皇太后、《摘金奇缘》里的阿嫲,以及《末代皇帝》中的慈禧吗?皆由卢燕饰演。更可贵的是,她93岁仍出演话剧《如梦之梦》,热忱不减。
作为首位华人奥斯卡终身评委,她集美丽、华贵、庄严于一身,以戏里戏外的精气神在好莱坞熠熠生辉,扭转了西方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补充一句:她是梅兰芳义女,1967年凭《董夫人》获第九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1972年再凭《十四女英豪》获最佳女配角,对中国电影贡献卓著。
此次,她又以《追光万里》再立新功:以自身为线,串联起四位电影人的故事,让导演与观众共沐其福。
接着是首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星的华人女星黄柳霜。她出身寒微,幼时在父亲的洗衣店帮工,却天赋惊人;在极度艰难与偏见中,以个人努力为华人发声,彰显华人女性艺术家的社会担当,令人钦佩。
导演采访了黎民伟的六子黎锡,记录这位“中国纪录片之父”的故事。黎民伟肩扛摄影机奔赴战场,拍下了《淞沪会战纪实》(1937)、《十九路军抗日战史》,另有代表作《庄子试妻》《胭脂》。黎锡带摄制组重返香港“民新电影公司”旧址——如今被港府命名为“银幕街”。黎民伟的家国情怀尤值铭记:孙中山亲题“天下为公”,岭南画派领袖高剑父赠字“电影救国”。
再说蔡楚生——中国首部国际获奖影片的导演。其子蔡明在片中回忆:父亲原是杂货店伙计,因偶遇上海摄制组而踏入电影界,终成大师。其作品人物刻画细腻,传统伦理深厚。1947年《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抗战巨变下的家庭悲欢震撼人心;1934年《渔光曲》在金城大戏院连映83天,创民国票房纪录。
最后是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首位华人主角、武术宗师李小龙。虽未能采访其直系亲属,但弟子伊诺山度的讲述同样珍贵:本是山度将双节棍传给李小龙,而李小龙青出于蓝,更将其发扬光大。影片亦呈现李小龙的人格魅力与哲学——他深植中国文化,又兼容世界之长,终成武道变革先驱。1967年自创截拳道,正是中西交融的结晶。“八面来风,采天下之长,为我所用”,这股旋风最终征服世界。
除上述五人,影片还穿插白先勇、林青霞,以及曾小敏、文汝清的粤剧片段和史依弘的餐桌闲谈,共同呈现中国电影、戏剧的审美与家国情怀。摄制组辗转洛杉矶、香港、上海、广东,以倒叙回溯卢燕95载人生;伴随她重返故土,结合历史影像、采访、经典电影、传记、报刊等多元素材,讲述黄柳霜、黎民伟、蔡楚生、李小龙的故事。
这些电影人皆有民族气节,可谓德艺双馨。他们以光影人生表达理念、爱国情怀与民族担当,开创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屹立世界影坛,为中国文化赢得自信与自豪。跟随导演与卢燕,我们穿越百年光影,共赴一场精神盛宴。
本片既具中国电影早期史的代表性案例,也向五位先驱及所有中国电影人致敬。每年纪录片单元我都关注,今年郑重推荐张同道导演的《追光万里》。国家最新政策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窃以为此片正是生动注脚。张同道绝不会止步于此——中华民族三百六十行,行行皆有光辉。下一次,他或许聚焦建筑工、网红……谁知道呢?他始终行进在记录中华的路上,耀我国威。世人当鼎力支持。新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