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当然,普查不仅是数清数量,对其种群分布、生活习性等的调查也是关键。
“这家伙性格古怪,好奇心重,还喜欢和汽车‘赛跑’。”收起相机,冯彬开车往山坡上驶去。
果然,听到动静的藏野驴先是好奇地注视着越来越近的汽车,随即就朝着与车辆平行的方向狂奔了起来。
“调查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动物习性和人类活动的关联,找到干扰、威胁它们生存的因素。”廖华远说,以往,“藏野驴喜欢追车”这一习性常被盗猎者利用,开汽车追杀藏野驴,往往百发百中。
如今,随着各类自然保护地(区)的建立,盗猎现象没了,藏野驴喜欢和车赛跑这一“爱好”也就无伤大雅了。
但威胁仍然存在。
通过一年多的监测,调查团队得出了一个结论——石渠县藏野驴的种群大小与距放牧点的距离呈显著正相关。
也就是说,越靠近放牧点的区域,藏野驴的种群越小。
“家畜不仅与野驴抢食,还侵占了它们的活动空间。”冯彬告诉记者,过度放牧导致草场资源退化,牧场上人为修建的道路、围栏等,还阻碍了藏野驴的迁徙和种群交流,让一些种群被隔离在了“孤岛”上,有长期近亲繁殖,导致退化、灭绝的风险。
当地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石渠县共投入10.7亿元用于生态修复与种草工程。“补上”野生动物食库的同时,当地还大力发展集约化养殖,通过“放牧+补饲”的方式,推动牦牛加速出栏,减轻天然草场压力。
一年多的观察,冯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靠近放牧点的区域,藏野驴也会改变生活习性来适应人类活动。
“它们会刻意和家畜错开采食时间、迁徙路线,这个生存策略也很有效。”冯彬告诉记者,这几年,石渠的藏野驴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人与自然就是这样相互适应,才能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