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从茶馆的衰落到复兴看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 ——读《茶馆 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 2025年08月15日

◎贾登荣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不仅出产了琳琅满目的好茶,创造了众多饮茶习俗,也诞生了茶馆这样的聚会空间,陪伴人们的日常生活。坐落在西南一隅的成都,很久以来,茶馆便成为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馆文化,闻名于世。《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一书,以1950年到2000年这50年作为考察时段,在查阅档案、深入茶馆、走访茶客的基础上,用白描式的手法,还原了成都茶馆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通过对茶馆经营者、茶客、民间艺人等的描摹与访谈,展现人们在公共空间的喜怒哀乐、市井沧桑、命运沉浮,铺展出一幅立体的城市生活画卷,让人们透过茶馆的跌宕起伏,看清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与深刻变迁。

从晚清到民国,茶馆都是成都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十年里,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茶馆业逐步开始萎缩。茶馆数量从1951年的541个下降到1957年的438个,茶馆雇员也从3885人下降到2128人。尽管茶馆数量减少了,但人们的茶馆生活仍然在继续,茶馆仍然是大家喜欢的地方:不仅一般民众,甚至大学教授也是茶馆的常客。如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蒙文通,就经常流连望江公园的茶馆,甚至还将考场搬到茶馆,让学生们品茗应试。同时,民间艺人和茶馆保持着密切联系;评书、金钱板、荷叶、竹琴、扬琴、木偶、灯戏等民间艺术,也定时定期在茶馆演出。成都有家百花茶社,每到打围鼓、说评书时,一二百人济济一堂,让茶社拥挤不堪。当然,茶馆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如穿着就是变化之一:着长衫者日渐减少,中山服、列宁装等渐渐盛行;但最大的变化是,茶馆不再只是私人开设,大多为集体所有制,有的茶馆甚至成为国家所有制企业。

成都茶馆曾一度淡出了成都的日常生活。从1966年初夏开始的疾风暴雨式的“破四旧”运动中,茶馆首当其冲。在茶馆喝茶被视为旧社会的陋习,茶馆被看作藏垢纳污、阶级异己分子与落后群众聚集之所,遭到强行取缔、关闭,陪伴成都市民的公共空间在街头巷尾迅速消失。直到政治风暴稍微平息、日常生活开始恢复之后,茶馆才得以死灰复燃。率先营业的是坐落在公园的茶馆。不过,刚刚恢复的茶馆大多设备简陋:茶杯、热水瓶、凳子取代了过去的盖碗茶、掺茶师傅、靠背竹椅;茶馆也没有服务员端茶倒水,而是客人自己排队倒开水。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也在茶馆销声匿迹了,只有报贩穿梭其间卖报;不过,还是有个别算命先生在茶馆隐蔽开展“测字算命”活动。

改革开放的春风促成了成都茶馆的复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都茶馆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生,其数量远远超出民国最高峰时期。首先归来的是散布在街头巷尾的小茶馆。这些茶馆条件简陋,但收费低廉,适合退休老人、一般工薪阶层消费;人们在这里泡一杯茶,就可以打发半天甚至一天时间。这一时期的茶馆也恢复了它们在1949年前的功能,即作为商人和小贩的交易市场。如城北体育馆茶园的“周五茶会”,办成了“成都生产资料交易会”。这家占地300平方米的茶园,茶会之日挤满来自成都、外县及各省的采购和供应商,茶馆墙上和柱子上挂满各种供求信息;仅1987年头三个季度,茶会交易额就达到两个亿。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成都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满足更高消费层级的新式茶楼在成都逐渐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这样的高中档茶楼在成都已有800多家。这些茶馆经营面积大,一般在几百至上千平方米,有的超过2000平方米;价格也偏高,是街角茶馆的几倍。在全民经商的上世纪90年代,这些茶馆一度成为各种公司的办公室,不少人在这里谈生意;同时也吸引了不少知识分子、白领在这里阅读、写作或者处理商务。当然,这样的茶馆不再提供评书、演戏或其他娱乐,只播放轻柔的音乐。

在成都,茶馆总是与公园、寺庙共存,形影不离。成都的每一个公园、寺庙,至少都有一座茶馆。这些茶馆往往都有评书、川剧等娱乐项目演出,以吸引茶客。成都茶馆除了数量不断增加、经营条件不断改善之外,功能也与时俱进,不断变化,进而催生出多样的茶馆文化。上世纪80至90年代,港台电影、电视剧、武打片火遍中国,精明的经营者抓住商机,成都不少茶馆都增加了录像室,吸引茶客光顾;从90年代中期到2000年,成都不少茶馆又根据茶客意愿和市场变化,相继增加了足疗、住宿等服务项目,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考察、梳理成都茶馆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一书的作者说:“恢复和保存中国的城市遗产,是一项迫切而重大的使命。茶馆是否能继续适应激烈社会转型的挑战,采纳新的科技,适应全球化、商业化的需要,继续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这段话可以回答人们的提问。是的,茶馆不仅仅是人们休闲的公共空间,也是一笔城市遗产,应该传承下去。研究成都茶馆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既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也会让人们看到茶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以自身的形态陪伴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如何把包括成都茶馆在内的城市遗产传承下去,让它成为城市中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值得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