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们齐心铺就“幸福路”。
◎赖红 宋婕 文/图
“以前想挣钱得去几百公里外的县城,现在在家门口修水渠、铺道路,一天能挣150元,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这日子踏实!”9月15日清晨,甘孜县扎科乡地龙村村民向巴洛扎扛着铁锹走进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和140余名同乡一起开启了一天的劳作。自今年7 月该项目开工以来,这样热闹的施工场景,每天都会在扎科乡的田间地头、村道路旁上演。
施工一丝不苟
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
作为甘孜县2025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重点项目,扎科乡项目聚焦群众最迫切的基础设施需求,在施工环节严格遵循“实用、耐久、惠民”原则,将每一项工程做到群众心坎上。
在地龙村排水渠整治现场,施工队伍正有条不紊地采用“清淤+硬化+护坡”三段式工艺推进工程。挖掘机挥舞着巨臂,率先清理渠内沉积多年的淤泥、石块,随后工人们齐心协力,对渠底进行细致平整夯实。“我们还会铺设厚15厘米的C25混凝土垫层,两侧边坡则砌筑成高度达1.2米的挡土墙,可有效防止雨水冲刷导致渠体坍塌。”工人介绍说。“以前一到雨季,水渠就堵得厉害,农田经常被淹。现在水渠加宽了,护坡也修高了,以后种青稞、养牦牛再也不怕洪涝了。”参与施工的地龙村村民向巴志麦一边熟练地抹水泥,一边笑着说。截至目前,2.2公里排水渠已完成1.8公里整治,预计年底可全面完工。
视线转向地龙村一组,地龙村一组的道路改建工程虽仅0.04公里,却精准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问题,成为连接幸福生活的“最后一公里”。这段连接村口与主路的道路曾是泥土路,每逢雨雪天便泥泞不堪,大型农机根本无法通行。项目施工中,工人先对路基进行换填处理,铺设30厘米厚的级配碎石垫层,再浇筑20厘米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同时在道路两侧增设排水沟和路缘石,确保通行安全。“这条路修好了,我家运输牦牛饲料更顺畅了,明年打算买台小型收割机!”村民尼玛拉姆看着即将完工的路面,难掩喜悦。
而在污水处理池建设现场,两座新建污水处理池正采用“一体化处理+生态过滤”模式有序推进。单池容积达50立方米,配备格栅、缺氧池、好氧池等处理单元,宛如一个高效的“生态净化工厂”。处理后的水质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能满足地龙村700余名群众的生活污水处理需求。目前,一号污水池已完成池体浇筑,正在安装污水处理设备;二号污水池也进入基坑开挖阶段,预计10月中旬可投入使用。“河水越来越清,路越来越宽,村里的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打心底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参与池体建设的村民向巴赤乃由衷感叹道。
培训多点开花
促进群众提能增收
项目推进过程中,甘孜县始终坚持“以工代赈、以劳取酬” 核心要求,把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提升技能水平作为重要目标,让群众在参与建设中收获实实在在的好处,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
项目优先吸纳当地脱贫户、监测户和低收入群众,通过“村‘两委’推荐+项目指挥部审核”的方式,组建了141人的务工队伍,其中脱贫户66人,占比近50%。为方便群众务工,项目指挥部根据村民居住地点划分了3个施工小组,每组配备1名技术负责人和2名安全监督员,每天采取“早集合、晚总结”的模式,明确施工任务、讲解安全知识。此外,项目还设置了2个公益性岗位,聘请有经验的村民担任现场安全员和材料管理员,每月发放岗位补贴500元,实现“就业+管理”双重保障。截至目前,项目已累计发放劳务报酬48.19万元,占计划发放总额的38%,预计项目完工后可全额兑现126.8万元劳务报酬,真正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在项目指挥部的协调下,县人社局和县住建局联合邀请了专业技术人员,为群众提供了全面的“理论+实操”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了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等建筑技能,还特别强调了污水处理设备的操作,以确保务工群众能够掌握实用技能。通过这一系列培训,累计有141人次参与,实现了对所有务工群众的全覆盖,有效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前只会干些体力活,现在跟着老师学会了看施工图纸、调试水泵,以后就算去外面打工,也有一技之长了!”参与培训的村民仁青措翁喜滋滋地说。
全县统筹推进
以工代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扎科乡项目的顺利推进,是甘孜县以工代赈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甘孜县立足县域实际,统筹推进各类以工代赈项目,形成“在建+储备”的良好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截至目前,全县已实施专项以工代赈项目2个、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以工代赈项目11个、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项目3个,总投资达1.95亿元,计划发放劳务报酬932.62万元;吸纳本地务工人员923人,其中脱贫户262人,设置公益性岗位4个。这些项目涵盖道路硬化、水利设施、人居环境整治等多个领域,已在12个乡镇落地见效,惠及群众超8000人,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以工代赈带来的实惠。
同时,甘孜县209个政府性投资项目已吸纳务工人员6625人,发放劳务报酬3139.71万元。此外,还提前谋划储备了16个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8540万元,预计可发放劳务报酬3116.48万元,吸纳本地务工人员2675人,预设公益性岗位57个,为未来发展预留了充足空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严把项目质量关、安全关、劳务报酬发放关,让以工代赈项目既成为完善基础设施的‘民生工程’,也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工程’,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甘孜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人王施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