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甘孜藏区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甘孜大地正静悄悄地发生着历史巨变。
为展示70年来甘孜藏区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讲述发展成就、讲好甘孜故事,进一步提升州、县新闻媒体融媒体采访实践能力,根据全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和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工作要求,结合新闻舆论工作形势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际,由州委宣传部和州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甘孜日报社和甘孜州广播电视台承办,用两个月的时间,开展了“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践四力、走基层甘孜融媒新闻行动,旨在通过本次新闻行动,展现甘孜发展成就、锻炼融媒队伍、展示行业形象,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添上一笔浓墨重彩。
两个月来,一批批新闻记者翻越千山万水,不畏艰难险阻,走牧场、进企业、蹲农家,用独特的视角,记录发生在甘孜大地上的变化,回放共和国成立以来自治州的光辉历程,全面展示甘孜儿女在自治州发展进程中的动人故事。为检视本次新闻行动成果,本报从本期开始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不忘初心、爱国奋进》专栏(人物篇),敬请关注。
◎甘孜日报记者 谢臣仁 石渠县融媒体中心 余健 文/图
黝黑的皮肤、魁梧的身材、铿锵的脚韵……这是记者对德格龚垭乡的专武干事阿东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也留给记者标志性的符号——军人。
作为服役军人,阿东在抗洪一线挺身而出,被四总部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被军区授予“抗洪勇士”,彰显铁血军魂;作为退伍军人,阿东退伍不褪色,退伍不退志,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获得善地德格最可爱的人荣誉称号。
不管是绿色军营,还是平凡岗位,阿东用实际行动和出色表现诠释了“一日从军,终生姓军,永葆本色”的军人风采,展现出“冲锋在前、奉献在先、忠诚担当、勇于胜利”的铁血军魂。
危难之时显本色
那是1998年7月,一个令全华夏儿女难忘的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多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人民群众的财产乃至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就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战洪水、斗恶浪,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阿东就是这万千解放军中的一员。阿东,1997年12月从德格县应征入伍。他出生在雪域高原,不谙水性。连队本来把他划为“留守人员”。可阿东反复向党支部要求上前线。他向连长申请说:“连长,我六岁时父母就去世了;几年后,两个哥哥又先后在施工事故中去世,我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是党和政府给了我深切的关怀,每月定时给我发放生活费。党是我的再生父母,我要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挺身而出。”在阿东的一再恳求下,党支部批准他参加抗洪。
面对滔天洪水,在高原从未见过如此阵仗的阿东被震撼了。虽然事情过去21年,但惊涛拍岸的声音仍然萦绕在阿东耳边。他说:“在抗洪期间,走到现场看到河的时候,一眼望看不到边,那时候心里都有点怕。但看到房屋被冲垮、看到良田被淹没、看到群众家园被毁坏,感到心里面特别难受,在干活的时候我就有很大的动力。我和战友在那里抗洪抢险整整两个月,和当地老百姓共同努力,最终把大堤保住了。”
阿东克服了心理压力,立刻投入抗洪大战:飞身运沙抬土,潜水打桩堵漏。50多公斤的沙土包,别人扛一包,他扛两包,长时间的水泡日晒,阿东的裆烂了、脚肿了、手破了,他全然不顾,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他奋然跳入水中,和战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在汹涌澎湃的江水中,那道人墙显得那样壮观,那样雄伟!
在抗洪中,阿东受伤了。由于阿东伤势较重,卫生员好几次强行将其按在床上“打点滴”。趁卫生员没注意,他悄悄拔掉针头又跑上堤坝。抗洪58天,他扛运沙包18000余袋,参加排险百余次。1998年8月,阿东在抗洪前线入党;10月,他被四总部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被南京军区授予“抗洪勇士”荣誉称号,荣获二级英模奖章;1999年10月,被江苏省评为“十大杰出青年”。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