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在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的泸定县,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岚安锅庄》,就是泸定县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一、泸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近年来,泸定县委、县政府组织力量对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普查、评定,挖掘、抢救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全县非遗项目共计23个,其中,已申报成功的非遗项目9项(省级1个、州级7个、县级1个);已开展前期挖掘、收集、整理资料项目14项;共拍摄非遗申报片18个,收集整理1100余首泸定山歌,出版《泸定山歌民歌集》、范述方个人专著《肝胆病治疗保健撮要》《贡嘎药物拾奇》《贡嘎山药物临床治疗拾奇》。
1.《岚安锅庄》的传承与发展
岚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称罗岩、岩州、昂州,开拓于新石器时代,发展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岚安锅庄》历史久远,古代叫“沙郎”,后来又叫“果卓”,也叫碉楼文化,藏族人生活在宽阔无际的草原上,形成粗狂彪捍的性格和歌舞,而贵琼人则生活在河流峡谷之中,以群居碉楼为历代生活之空间,碉楼文化养成贵琼人有“卑而不贱、小而厚仁”的民族习性和民族歌舞,贵琼果卓(圆圈舞)别有风味,所以《岚安锅庄》也多式多样,可分“卢吟、就吟”(卢吟是坐唱,就吟是边唱边跳),后来卢吟演变为今天的对唱,就吟成为今天的《岚安锅庄》。《岚安锅庄》以婚丧嫁娶、节日喜庆、天灾人祸、佛事活动等为主要主题,婚嫁锅庄赞美新娘新郎像木解珠和豆安珠一样恩爱,像天仙一样的穿戴,如《啊啦哟》《宋啦达》等唱段。
2.泸定山歌基本情况
近年来,泸定县为传承、保护泸定《杵坭山歌》这一民族传统乡村文化,相继开展了山歌比赛、山歌进校园、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编印《泸定山歌》集等活动,现已成功申报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泸定山歌的历史渊源与泸定县的兴起及茶马古道文化的演变过程息息相关。泸定自古以来是藏区和内地生活日用品交易的地方,茶马古道的兴起,产生了不少背夫,为了生存不少外地人也来此做生意,并逐步在泸定落户。从磨西到康定,背脚们都要翻越雅家埂这座高山,怕出危险,他们常常是十几人、几十人一起结伴而行。一路山高路险,休息之余,背夫们伴着山风唱着各自从家乡带来的山歌以消除路途的疲劳和寂寞。年复一年,各地外来山歌相互融合、创造,逐步形成了泸定山歌。泸定山歌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如背夫歌、望郎歌、劳动歌、小调等等,普遍的山歌歌词都非常押韵,朴实厚道,体现出社会的真实性。
泸定山歌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泸定山歌的曲调各地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的曲调,也因不同歌手演唱而有差异。它有多种腔调的变化,并有不同的名称,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
3.冷碛范氏《中善堂中藏医药疗法》的发展
泸定冷碛范氏《中善堂中藏医药疗法》,已在泸定传承了三百多年,对中藏医药的发展、传承,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中善堂》第六代传人范述方长期从事中医临床诊治,潜心于高原中藏药药材药理研究和“长河西”地方史研究。出版了《贡嘎山药物临床治疗拾奇》和《贡嘎药物拾奇》等书,继承了有三百年历史的《中善堂》药铺,《中善堂》中藏药治疗于2013年初开始收集整理,于2014年5月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5月申报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8月通过审核并进行公示,现已经申报成功。
二、非遗传承与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泸定县委、县政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全面开展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但也存在如下困难和问题:
缺乏传承专业队伍及调研专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开发保护工作量大。目前,泸定县没有从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人员,缺乏力度,使传承、保护和申报、利用工作进展缓慢,难以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需要。
非遗传承现状较差,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人们对非物质文化不了解、不认识、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忽视管理现象普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后继乏人,一些传承技艺面临灭绝。
对传承的相关资金投入不足。没有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录音、录像和收集整理遗产保护工作的设备工具匮乏,实物征集无法开展,使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记录和抢救。
三、加快推进泸定非遗传承保护的建议
为切实推进非遗传承保护,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制定分类保护细则,规范非遗传承保护。
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一是以文化和自然日、非遗节及重大节庆宣传活动为载体,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用文字和图片进行详细的介绍,让更多的群众了解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深入人心。二是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宣传,增强群众保护意识,营造良好氛围,达成社会共识。
细化举措,健全非遗保护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二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示范引领,构建规范传承体系。积极争取协调,引进专业人才,提高队伍业务能力和水平;依托现有非遗文化,加强对现有传承人的保护,培养愿意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继承人。
(作者为泸定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