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刘廷飞
正值高原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群山环绕的雨托村生机盎然,欣欣向荣。雨后的柏油村道格外干净,一排排藏房错落有致,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前往村里的产业基地上工。
雨托村藏语意为“坐落在绿松石上的村落”,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龚垭乡金沙江高山河谷地带,与西藏自治区隔江相望,是一个布满红色足迹的地方。雨托村平均海拔3700米,村民依山零星而居,最远的居住点离公路48公里,过去这里一直是穷山沟里的“五不通”村,路电水电话电视几乎不通。全村共有117户523人,其中贫困户28户125人,一度是脱贫攻坚工作“老大难”村。
为彻底改变雨托村贫困现状,甘孜州、德格县认真调研论证后,下决心让大山里的村民整体易地搬迁。
搬迁面临着重重难题:很多群众守住“穷窝子”不放,观念转变难;作为县里最大的整体搬迁项目,在山沟里成片用地难;如果没有后续支撑,住上好房子却还过穷日子,“造血”增收难……
但整村易地搬迁是雨托村实现脱贫摘帽、彻底改变面貌最实际有效的办法。决心已定,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
“搬迁难度越大,监督执纪任务就越重。越是艰巨越要把工作做实做细,为雨托村实现历史性跨越助力护航。”德格县纪委常委、县监委委员、分片包乡联系人罗布拥错向龚垭乡纪检监察干部反复动员。
为了能近距离监督,更好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和情况反映,及时了解工程进度和资金使用状况,龚垭乡纪委专职副书记龚永芳向乡党委申请,带领第一书记、包村干部直接就住在村子上。
“你们同意搬迁吗,有没有强迫搬迁的情况?清楚自己该出多少钱吗,筹集资金有什么困难?对搬迁后如何务工就业,乡上村里和你们谈过没有?”这些易地搬迁中的问题,龚永芳走进每家每户,逐一认真询问了解,发现问题及时和第一书记、包村干部沟通提醒,尽快协调解决。
龚永芳在走家串户中发现,有不少群众对政策并不理解,有的对搬迁后的生活存在顾虑,不愿意离开世代生活的土地。龚永芳与第一书记、包村干部和村“两委”商量,一定要把思想工作做到位,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18岁入党的老党员泽登占玛带头同意搬迁,并和村里的其他12名党员一起,分组包户做工作,龚永芳也一边做监督工作,一边宣讲政策。在多方努力下,雨托村实现无矛盾零纠纷易地搬迁。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实现整村搬迁,“五通”项目顺利落地,成为雨托村蝶变的起点。但村里可利用资源少,(紧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