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0年10月16日

九龙彝族丧葬习俗​

◎阿七的确

祭奠彝语叫做“祖簸”。起灵当日,葬礼异常隆重。

这天,死者的亲戚家门都要前来祭奠,并按规矩带上自己应出的一份财物。

早晨,帮手们把丧家和亲属准备好的牛、羊、猪全部宰杀,一祭死者,让牲畜灵魂随同死者升天;二招待来吊唁的所有人。见人给一坨牛肉、一坨猪肉、一坨羊肉和一坨下肉的饭巴坨。

火葬准备彝语称“起合达德”。起灵前,丧事总管“苏依”,根据丧家的意图,女丧,指定五至七人,男丧,指定七至九人,去选定葬地,劈好火葬柴。

火葬地,除上吊、服毒等凶死的人选在丧家下方位的沟边、河坝外,其余都选在丧家上方附近的山坡上或平坝上,以让死者安息,进入祖先发祥地,降福于后代,使子孙平安,荣华富贵。

火葬柴,忌砍用马桑柴。彝族常说,马桑柴不是柴,烧起不肯燃,上面结的果子吃多了也毒人。曾有人实在砍不到其他的柴,就砍马桑柴藏尸,结果既不肯燃烧,又使梵尸出现异常,叫丧葬者感到可怕。

以选择桃树、李树、松树等为火葬柴最佳。原因有二:一是油重肯燃烧,火力大;二是死者的灵魂有果食吃。

火葬柴要劈成一米九长一根,挖好火葬坑,葬柴按“井”字形架在坑上。男葬,八十一根柴,每层排放九根,纵一层,横一层,堆码九层;女葬,七七四十九根柴,每层排放七根,纵一层,横一层,堆码七层。

准备就绪后,留一人看守,其余人都回去参加出殡仪式。

起灵彝语叫做“措莫莎”。起灵前,由一个知识渊博的毕摩,或一个口才特好的内长者,面朝东方,站灵前,口念“指路经”,彝语叫做“呷玛”。为死者灵魂指点通往祖先发源地的道路。指明哪里有大路,哪里是小路;哪里有重山峻岭,哪里有虎狼野兽;哪里有亲人来接待,哪里是吃早饭的地方;哪里有歇脚的地方,哪里是吃午饭的地方,路线要一站一站的指明,情况要一样一样的说明,让死者安安全全地回祖先住地。说的人吐词要清楚,嗓音要洪亮,音韵要悠扬,而且不能有差错。

“指路经”的路线内容:便是沿着祖先迁入九龙的路线。从跨出家门,走上大路开始,一站一站地往下说。途中要经过“各俄勒来”那地方,传说那里是阴阳的分界线。然后到美姑地区的“古候”、“曲捏”(是彝族最先在凉山定居的祖先)家歇脚饮马。然后从金阳地区渡过金沙江,上山到“麻洛衣曲”。“麻洛衣曲”是祖先开凿的泉水,渴也得喝三口,不喝也得喝三口。然后再一程一程的到“祖祖扑乌”,直到“天堂”,即“博俄勒足”(又称“莫木扑古”)。在去“天堂”的路上,有一个三岔路口,一条是黑路,路边有黑树,树上有黑猴,那是魔鬼的路,不能去;一条是黄路,路边有黄树,树上有黄猴,那是灾难的路,不能去;一条是白路,路边有白树,树上有白猴,这才是通往祖先居住地的山路。祖先居住的地方,住的是白房,穿的白衣,养的白狗、白羊、白鸡,耕的是白牛,吃的是白饭,灵魂就到那里与祖先同住,与祖先团聚。

念完“指路经”,便起灵出丧。由两人从丧家点燃两把火,走前头,有一人,用根木棒穿着一个约三斤荞面做的烧馍走后头,这个馍馍,彝语叫“措起额夫”,烧起时不能翻。由四个中青年男子抬尸往火葬地。

当起灵、丧礼进入高潮,人们鸣枪致哀,哭声四起。此时此刻,枪声、哭声交织在一起,悲怆的气氛充满整个山寨。在走往火葬场的路上,执火把的人在往前,扛“措起额夫”的人跟后,妇女随后,遗体在中,男人随后,无人不流泪,无人不悲凉!

到了火葬场,把遗体头朝东、脚朝西、脸朝下,背朝上地放在焚尸柴码上。头朝东,是因为人们认为祖先住在东方。当死者的灵魂从烈火中得到永生时,一抬起头,就刚好看到东边金光四射,冉冉升起的朝阳。背朝上,是为了防止火葬时因筋肉收缩而使遗体坐立起来的一种预防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