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0年10月23日

唐卡散叙

◎刘忠俊 文/图

开篇词

西藏其无与伦比的山川大美,几乎尽人皆知又尽在不言中,西藏的美妙最适于以艺术的方式去感受与领悟。正是这高天厚土养育了西藏人,启蒙了西藏人文,也包括古往今来的西藏唐卡。它肇启于松赞干布隆兴之时,向南学习印度、尼泊尔画技,向北融合唐宋明清审美,往西受到克什米尔浸润,再集藏地宗教文化、民族审美、人文地理熔为一炉,铸就一千三百年西藏绘画之法脉。唐卡是西藏文化的百科全书,内涵极其丰富,《唐卡散叙》仅仅是从这条浩瀚无垠的历史之河中捡拾一些五彩石与诸君分享。

一、觉悟的传奇

唐卡是佛教绘画,其核心关键是佛造像部分。关于“像”的产生,佛经和美术史考古的观点大相径庭,这也让佛像缘起显得扑朔迷离。佛教人士普遍认为“佛陀在世时佛像就已经产生了”。据《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上三十三天为其母亲摩耶夫人说法。离开的日子久了,古印度泼沙国优填王因思念佛陀而憔悴,便请工匠用旃檀木制造了几尊5尺高的佛像来供奉,由此也寄托思念。大名鼎鼎的护法明王波斯匿王听闻此事后,指派工匠采用紫金锻造了金佛来供奉。也有传说佛陀身体会散发耀眼光芒,所以常人无法看清佛陀神貌。一次,佛陀路过水池时,水里的倒影减弱了光的强度,工巧天毗首羯摩便根据倒影画了第一幅佛像,后世称为“水捞画”。

《大藏经》记载,文殊菩萨曾问佛陀:“世尊住世时,弟子们能眼看佛容、耳听佛语,心就有所皈依;但您涅槃离世后一切有情众生将依止何处呢?”佛陀含笑无语,身上发出四道光,分别照射到大梵天、罗延天、帝释天和工巧天毗首羯摩身上。于是,大梵天奉献五种珍宝,请工巧天塑造了佛的法身像;罗延天奉献五种珍宝,请工巧天塑造了佛陀的报身像;帝释天奉献天上五宝和人间五宝,请工巧天塑造佛陀的化身像。毗首羯摩熔化了各种宝物,铸造出佛十二岁身量的化身像,相好庄严、慈和美妙,佛陀亲自为像开光加持。凡见此像者,都能够解脱“贪瞋痴”三毒,从而生起真实的信仰,具足一切见、闻、念、触的功德如同亲见佛陀。此像由诸天神迎请供奉天界100多年;诸智慧空行母又将其迎请至西方邬坚国住500年;又后住天竺金刚寺再500年;公元4世纪时,古印度法王达摩波罗为了感谢中国前秦王苻坚资助他战胜入侵者,将这尊12岁等身像赠送给前秦王,这尊佛像便来到了中国。唐文成公主进藏时,将其作为修习佛法的本尊带到吐蕃。此后,西藏历史上崇佛、毁佛浪潮的反复更替,十二岁等身像也几度颠沛流离。最终,作为珍贵的佛陀影身存在于末法时代,引导广大群众生起真实信仰,从千里万里外三步一叩首、用身体丈量距离到大昭寺礼拜。藏语称之为“拉萨觉悟”谐音了汉语的“觉悟”,音和译都如此贴切。

也许是大昭寺供奉十二岁等身像的缘故,所以大昭寺藏的一幅《释加牟尼》唐卡也具足神性。这幅唐卡氤氲着一种虔诚、宁静、庄严的神韵,那是千百年来被无数油灯照亮、被无数信仰者祈祷的精神沁润。这幅画是典型的勉唐风格,画中造像优雅庄严;设色典雅大气、明亮沉稳;勾线疏密有致、纹样精美。山水云气生动自然,特别是前景处的坡岸画法十分生动自然。每每看到此图,都让人有美的感动从而升起真实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