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0年10月26日

浅析“爱哭的娃娃有糖吃”的原因及对策

◎丹巴县幼儿园 彭慧

人们常常会在幼儿园接送孩子的时候,看到有个别孩子依偎在家人的怀抱里无理的哭闹不止。每当遇到不肯下地、大哭大闹,甚至拳打脚踢无理取闹的孩子时,相当一部分家长不忍心又不愿看见孩子哭泣,就会把事先准备好的棒棒糖、果冻之类的零食放进孩子兜里,或者让孩子口中嚼着口香糖、喝着各种饮料,来止住暂时的哭闹。殊不知,家长这样的“爱”,满足了孩子无理的要求,对孩子成长将造成间接的伤害。

一、降低孩子的安全性

常有报道称,异物,比如果冻、大枣之类,进入人体,特别是孩子呼吸道,堵塞气管,造成窒息,甚至是死亡。众所周知,人被口水呛了后是怎样的难受,何况果冻等异物。孩子口中含着口香糖等东西,不停地哭闹,张着嘴呼吸,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东东”掉进孩子气管里,多危险哪。

二、不利于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孩子在家里有零食吃,在幼儿园里也有家长提供的零食吃,不能很好地进食一日三餐,破坏了孩子应有的生活规律,每天孩子摄入的零食比主食多,既不健康,又不营养。生活习惯差,挑食,偏食的现象严重,不利于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幼儿园里同样有糖果吃。跟小伙伴吃,吃得更香;按时吃,更有规律;定量吃,更健康;配着主食吃,更营养。如果无节制吃,如果不定量吃,如果不吃主食或主食太少,长此以往,良好的生活习惯哪里培养得起来呢?

三、降低孩子专注做事习惯的养成

试想,家长悄悄地把零食装进孩子的书包里,或衣兜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孩子在幼儿园里,心里想念的、惦记的都是零食,满脑子都是零食,手不由自主的摸零食,注意力何在?虽然没有哭闹,但是,老师教了什么,怎么教的,孩子今天学了什么,学会了没有,一无所知。孩子逐渐养成缺乏良好倾听习惯,听话做事抓不住重点,困扰可就大了啊!其实,教师每天在课堂都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学相互配合,效果才会好,所以,三心二意,小猫钓鱼式不专注的倾向应该切实制止。

四、适应社会的能力减弱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我知道这句话用在这里不贴切,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孩子一哭,家长就给零食发奖,孩子吃到零食就似领到了奖励,长此以往,孩子自觉不自觉的形成一种理念,哭闹是对付家长的最好武器,不依赖此法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不论做什么事,不用付出必要的努力,不用辛勤的劳动,只要一哭闹家长就会投降,自己就会满足要求,收获颇丰。孩子的心里会产生不劳而获就能获取成功的思想。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出不愿意和别的孩子交往,不主动参加幼儿园的活动,极少数孩子常说:“老师每天发午点才很小的一块,我在家里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很多很多,我想要多少就有多少。”老师教学中也不能激发孩子参与的兴趣,孩子的各种能力得不到锻炼。孩子从小就养成不爱劳动,不愿意付出,懒得去努力,投机取巧,喜出望外陋习,攀比心理,享乐心理,好逸恶劳心理会因此与日见长。这样,孩子成长过程中适应社会的能力减弱,生存的能力降低。

当今社会是发展的社会,时代是优胜劣汰的时代。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不要孩子一哭,家长们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给孩子物质上的帮助,宜适可而止,因时因地而行。相比之下,教会孩子学会生活的技能,提高孩子适应外界生活的能力,更好立足于新时代,适应新时期,显得更重要。

那么,家长怎样对待哭闹的孩子,为孩子幸福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呢?

首先,为了不让孩子对零食产生依赖,孩子在家时,家长给孩子合理搭配一日三餐营养膳食,提供充足的蔬菜水果,家里不存放零食,外出也不买零食。久而久之,孩子没有零食吃,也不去想吃零食,形成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对零食的依恋程度随之减少,孩子闹情绪时,家长也不会用零食来制止孩子的哭闹。

其次,孩子在哭闹的时候,家长可以玩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或游戏来吸引孩子,孩子看见大人跟自己一样喜欢玩具或游戏,会由哭闹转为安静,达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的目的。这时,家长要陪小孩子玩,给他讲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孩子哭闹的情绪得到平复。

小孩子都会观察,一般家里谁比较严厉,有原则,孩子就不会在其面前哭闹,他会选择那个容易妥协的大人面前撒娇哭闹,所以家长不要一听见孩子哭就心软,就妥协,就过度去关注他,甚至给零食来止哭,孩子会认为哭闹可以得到大人的关注而习惯用这样的方法。

最后,孩子无理哭闹时,造成家长和孩子无法正常的沟通,家长首先应该做的是放下手中的事,抱着哭闹的孩子,直面孩子的情绪,孩子哭够了,等待哭闹情绪平后,家长同孩子进行交谈,倾听和了解孩子的需要,有效的进行情感交流。针对为什么哭同孩子讲道理,然后再通过商讨的办法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减少孩子用哭闹来达到满足。

孩子的自觉性较差,会多次出现哭闹现象,家长必须坚持反复做同样的事情,让孩子明白某些事件不可能因为哭闹而解决,多次反复以后,孩子才能记住必须通过积极正面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孩子一哭,你就给他零食,这样的方法是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只有家长长期坚持,以身作则,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渐渐地,孩子就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才是家长爱孩子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