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0年10月28日

酥油茶香溢满鲜花盛开的草地

写在四川涉藏地区全面脱贫之际

◎新华社记者 陈天湖 张海磊 康锦谦

秋高气爽,雪山连绵,高亢嘹亮、深情款款的《康定情歌》在被誉为“情歌城”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康定市的高原峡谷中回荡。各族群众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共同欢庆甘孜州建州70周年。

甘孜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70年来,甘孜各族群众风雨同舟、团结奋进,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经济总量增长到建州初期的1142.5倍,并于今年初实现了136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8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的历史性跨越。

一步跨千年,幸福像酥油茶一样香甜!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中,四川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酥油糌粑一样如影随形,战贫困、奔小康。

最新数据显示,到2019年底,四川涉藏地区贫困人口减少到0.2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这张耀眼的脱贫成绩单背后,凝聚的是中央治藏方略在四川的成功实践,凝聚的是对口帮扶的省市和中央单位及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产业扶持,凝聚的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党员干部不怕牺牲、冲锋陷阵,让四川藏族群众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梦想,也实现了他们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历史性转变!

集结号吹起 涉藏地区汇聚全国一盘棋的能量

四川涉藏地区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总人口217万,其中藏族人口160万左右。到2013年底,仍有3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20.1%。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的四川,涉藏地区又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多且分布较散,深度贫困与自然条件、民族宗教、社会治理等因素交织,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

党中央一声令下,吹响了四川涉藏地区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巴山蜀水下足“绣花”功夫,采取超常举措,推动脱贫攻坚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建一支善打硬仗的攻坚队伍。四川按照中央要求,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1名省级领导联系指导涉藏地区32个贫困县,全覆盖落实贫困村有1名责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的“五个一”帮扶力量。

——找准问题,精准施策。立足四川涉藏地区脱贫攻坚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抓好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抓好群众住房安全保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解决特殊难题等工作。

——打好政策、资金“组合拳”。实施涉藏地区新居建设、教育发展振兴、医疗卫生提升、社会保障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扶贫解困行动“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坚持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统筹整合使用各类扶贫资金。

在脱贫攻坚路上,对口帮扶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一支支帮扶队伍、一路路帮扶资金、一个个帮扶项目,陆续向四川涉藏地区汇聚。5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其中9个贫困县,广东、浙江两省的13个市33个县扶贫协作、对口支持32个贫困县,为他们早日摆脱贫困提供了保障。

与此同时,四川省内86个省直部门(单位)定点扶贫涉藏地区32个贫困县,实现每个贫困县都有1个以上省直部门(单位)、3所高校、1所以上医院、1至3户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帮扶。

四海同心,八方来援,全国援藏资源在四川涉藏地区集聚起了巨能量!

“众筹”“飞地”

书写雪域高原创新实践

3月初始,大雪纷飞,苦寒依旧。走进甘孜州腹地的理塘县,广东省帮扶建成的直供粤港澳蔬菜基地已开始复工。由于海拔高、高原冻土等原因,今年春播种期延后,在基地务工的群众正抓紧准备种子肥料、给拖拉机换防冻液和检修电瓶。去年就培育好的西红柿、萝卜和草莓品种,则在温室大棚里先行栽种。大棚上高原,这是内地省份援藏的一大创举,不仅解决了高原蔬菜和其他农产品短缺问题,更是给涉藏地区农牧业带来了一场革命。

濯桑乡汉戈村村民降央听说蔬菜基地开工,戴上口罩回到了他负责的温室大棚。“干完犁地、起拢、下肥这些活,就可以种小番茄了。”降央说,通过大棚务工,每天能挣一百多元呢!

记者在炉霍县看到,一个个蔬菜大棚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广袤的雪域高原上。几年前,对口帮扶该县的成都市锦江区引入众筹帮扶理念,在企业家、爱心人士、民主党派人士中为贫困村聘选爱心帮扶人士领头人。每个领头人再各自发展数量不等的爱心帮扶人士,通过众筹获得资金、项目,帮助贫困村脱贫。

锦江区还因地制宜创新“飞地扶贫”模式,在炉霍县资源条件好的地方集中建设“飞地”蔬菜大棚,把红利再返回给各地贫困村,实现成果共享。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除了探索创新做法外,各地涌现出一个个返乡创业带头人,他们扎实苦干,闯出自己一片天地,也带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沿着颠簸起伏的雪域天路,翻越红军长征跨越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记者走进了素有“中国雪梨之乡”美誉的金川县,采访返乡创业带领藏族群众脱贫致富的能手苟华。他说,金川人对梨的感情,深藏在血脉、镌刻于灵魂,几乎每家都有一段与梨的相关故事。过去由于只有雪梨出售这个单一渠道,受气候、交通和外面市场变化制约,雪梨再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只能眼睁睁“看到银子变了水”。2015年,在外打拼多年的苟华返乡创业,(紧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