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0年10月28日

酥油茶香溢满鲜花盛开的草地

(紧接第一版)成立了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用现代化工艺将金川雪梨加工成梨膏、梨片、梨糖等特色产品,成为市场“抢手货”,为当地群众寻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掌中宝”。

每年三月,漫山遍野梨花绽放,人们在古梨树下喝着香甜可口的雪梨汁,品味着香气扑面而来的酥油茶,惬意地享受着蓝天白云与带雨梨花交织的美景。短短几年间,苟华就将金川雪梨打造成为嘉绒藏区的特色品牌,形成年产200多万元的规模,产品远销成都、重庆和新加坡、韩国等地,带动当地200多户群众每户增收3000余元,其中贫困户94人。

滚石上山

高寒缺氧铸就热血忠诚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无数党员干部长期奋战在川西高原第一线。这里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但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以“滚石上山”的担当勇气,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冲锋陷阵。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降初介绍说,四川省省级领导联系32个涉藏地区贫困县,2500多个第一书记在村里直接参与脱贫攻坚,形成了上下同心坚决打赢涉藏地区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春节和藏历新年,阿坝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坚守一线督战,州委书记刘坪无暇顾及与家人团聚,冒着纷飞大雪,一边深入金川、壤塘、汶川、松潘、红原等疫情防控一线巡察督战,一边走访企业和刚刚脱贫的藏家百姓,了解企业复工复产存在的困难,了解外出务工人员出行困难和春耕备耕情况。

这是身在涉藏地区各级领导干部只争朝夕、统筹脱贫攻坚与加快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缩影。

此时,在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县下木拉乡中下格西村,驻村队员罗洪海经过大半年工作,已经成为党委政府的政策宣传员、脱贫攻坚的联络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产业发展的指导员……

“瘦了,人也黑了。”这是妻子黄雪梅再次看到他时的第一反应。从一名老师到一名驻村队员,罗洪海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工作上的调整:“从在学校教书育人,转变成最关心村里16户、85个贫困人口的脱贫事。”他每天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情,把贫困户的事情放在心上,有时候却忘了跟远在家乡的孩子视频通话。

“看到全村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和村里的变化,大家有了获得感,我很自豪。”罗洪海说。

在这个战场上,有多少人远离家乡、前仆后继,有的甚至倒在了这片特别艰苦地区的脱贫攻坚战场上。据统计,精准扶贫以来,四川已有30余名扶贫干部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

2019年12月14日,在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对口扶贫的马尔康市沙尔宗镇沙尔宗村,年仅33岁的扶贫干部李君倒在帮扶路上。

2019年12月13日,德格县卡松渡乡党委书记拉巴泽仁长期带病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因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抢救无效离世,年仅36岁。前一天晚上,他加班到凌晨两点。

……

幸福香甜

“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四川越来越多的藏族群众,特别是贫困户们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了更深理解,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雅江松茸是甘孜的一张亮丽名片。当地知名的扶贫产业园——雅江县松茸产业园,借助近年来不断改善的交通状况,迅速向外拓展松茸产业,为贫困户找到了出路。产业园负责人介绍,园区辐射带动附近13个村脱贫致富,每户能拿到几百元到两千元不等的分红。企业通过招募当地村民实行全程培训和“试干”环节,千方百计让藏族群众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通过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帕姆岭村40岁村民拉西因为父亲重病,家里有两个孩子,加上家庭收入单一,曾被定为精准贫困户。当地政府除了日常援助外,还帮助她到松茸产业园务工。“政府给了我希望,我自己也想多努力。”拉西说。

如今,拉西已成熟练工人,她勤奋、好学,车间里有新的活总是抢着干。雅江县正依托松茸产业规划松茸小镇,发展餐饮旅游产业,为藏族群众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置身川西高原阿坝县查理乡被网民追捧的“世外桃源”——神座村,只见炊烟在百年藏式古民居袅袅升起,雪山草地白云悠悠,群山环抱流水淙淙,牦牛与藏族群众视为神兽的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梅花鹿,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追逐……

48岁的拉青领着记者参观他家的民宿。他告诉记者,2017年,他卖掉了家里367头牦牛,收入200多万元,用一半钱建起当地最气派的民居,开起客栈。第二年,客栈的收入就超过15万元,加上售卖土特产收入7万多元,拉青一家四口2018年总收入22万元。在他带领下,先后有10多户藏民卖牛下山办民宿,破解了神座村过度放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

神座村所在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涵养地和生态保护屏障。近年来,阿坝州积极发展全域旅游,神座村也因此得到政府扶持而受益,村里改造了道路、入地了电线、修建了停车场……神座因此更加古朴美丽。这个只有57户人家的藏族村通过组建生态旅游合作社、生态牦牛养殖场、藏红花茶厂等集体经济组织,一批新型农牧民逐渐成长起来,不仅全村脱贫,还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2014年以来共接待游客约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4亿元。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6120元。

石渠县通天河畔,青藏高原的绵绵雪山与扎溪卡大草原交相辉映。雅砻江在这里发源,通天河进入石渠开始咆哮。

康巴汉子鲁达扬鞭挥向奔跑的牦牛群。他不时伴着高亢嘹亮的《康巴汉子》,录制蓝天白云下牦牛奔跑的手机视频,发到朋友圈分享。

37岁的鲁达是草原上的“牦牛管家”,这位雪域高原上的80后脸上写满了欢乐。他一家5口人,也曾经被贫穷困扰。如今,他不仅养有6头牦牛,还帮人看管牦牛,当起“牦牛管家”,一年有3万多元收入。

炊烟袅袅的白色帐篷旁,停靠着一辆挂着川T牌照的比亚迪小轿车。牛羊归圈,鲁达一边清点牛羊,一边教调皮的小女儿学习骑牦牛、甩鞭子。他说,现在最大愿望就是祈求家人少生病、自己多挣钱,用双手创造康巴人的幸福生活。

内生动力被激发的藏族群众向着藏家产业致富梦想努力奔跑着,雪域高原正谱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2019年12月,国家民委命名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面对若尔盖大草原,身为嘉绒藏族的阿坝州州长杨克宁对记者说:“啃下了脱贫攻坚硬骨头,我们将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让阿坝这片红土地上的各族群众更加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