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秋乡易日村
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养殖业
结合村实际,以推进特色养殖业为脱贫奔康着力点。2017年底,该村建立梅花鹿养殖合作社,现有梅花鹿存栏100余头,产仔15头,相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余万元,群众就业6人,人均增收350元。
斯木镇扎交村
党建引领 发展生态循环产业
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示范作用,从“稳定、民生、发展”三方面入手,确定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脱贫发展思路,有序推进该村高原特色藏鸡养殖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引导村民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变鸡粪为宝,逐步实现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产业发展链条,整村实现脱贫奔康。
上罗科马镇二村
因地制宜搞产业 变废为宝促增收
利用当地森林废弃木材和枯枝较多的优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企业建立生物质颗粒加工厂,年产生物质颗粒1.5万吨。解决当地群众40余人就业问题,人均务工年收入增加10000余元。
宗麦乡三果村
集中力量办大事 整合资源共致富
以“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成立合作社,目前有股东43人,16000亩纯天然牧场,208头牦牛,资产300余万元。合作社主要产品包括鲜奶、酸奶、酥油等,奶制品销售收入40余万元,纯收入11万元。2019年,每个股东人均分红1200元。今年合作社发展牦牛800头,预计出栏300-500头,年收入将达到150万元—200万元。
新都镇查尔瓦村
道德超市激发正能量
该村于2019年7月成立道德超市,对村民的道德行为进行评分,用积分换取超市商品。道德超市以“律己守法、创业致富、孝老爱亲、移风易俗、清洁卫生”为道德积分评定标准,实行积分制,一月一评比、一季度一兑现、年终一表扬。通过道德积分分享物质和精神成果,引导全村形成遵道守德的氛围,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养成文明习惯。
邱秀哲 四川日报记者 兰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