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成 文/图
泸定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由一群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老教授、老专家组成,简称五老。自2008年成立以来,在县委,政府的关怀下,“五老”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由成立之初挂靠单位的3人,发展到2019年年末,人数已达196人。其中,县关工委43人,县级各单位45人,学校75人,乡镇105人。目前,县、乡两级关工委,制度健全,有牌子,有班子,有队伍,有办公地点,有组织保障,有经费来源,工作内容丰富多彩,年初有安排,季度有小结,年末有褒奖。关爱工作,重心下移,县关工委先后选派了4名身体好、水平高、熟悉基层工作的“五老”同志到岚安、田坝、杵坭、加郡四个乡村担任执行主任,有的村由党支部书记兼任关工委主任,解决了基层无“五老”的问题,各乡、镇还配备一名副职具体分管该项工作,与年初工作目标同计划,同安排,同检查,纳入年度工作量化绩效考核,逗硬奖励。从过去关注少数学生到覆盖全县中、小学校、街道、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的所有青少年,形成了关心泸定下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组织网络。凡受聘人员,先行培训。请专家前来讲课,先弄懂关工委性质、任务后,才能持证上岗。为开拓视野,与时俱进,泸定县关工委每年还派出2—3批“五老”人员分赴省、内外的成都、德阳、西安、延安等地学习考察先进经验。
以爱为铭
护佑孩子健康成长
感恩教育,传承红色文化进校园。孩子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树立正能量,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必须品”。“五老”们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方式,把红军飞夺泸定桥、激战飞越岭、岚安苏维埃政府,用图片展板、文字说明、电脑视频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动人故事,将爱国主义与信仰融入孩子们的心脉和骨髓,让他们从小就知道泸定桥、纪念碑这些地名的深刻含义。尽管时代已不可复制,但精神可以传承,红色经典不仅仅是老故事,它的故事还常写常新,它正在书写具有当今时代特色的崭新一页“中国梦”,让孩子们了解昨天的沧桑与今天的巨变,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故事深入简出,情景交融,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同学们听得进,听了信,信了服,为素质教育再添一笔光彩,同学们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乡土文化进校园。
夏令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县关工委每年把“贫困”、“留守”、“五失”、“特殊群体”的儿童聚在一起,为孩子们心灵成长拓展一片广阔天空。唱歌、跳舞、亲近大自然,筑梦新时代,争当好少年,老少互动,情感交流,心与心相对。“五老”们讲的故事,实实在在,寓教于乐,像一团火点燃另一团火,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胡绍全老人说,和孩子们在一块,忘了自己的年龄,为孩子们减压,抚慰忧伤,培养健全人格,责无旁贷。吴全清老人童心未老,古道热肠,自创的一首《关爱之歌》,唱出了“五老”们大爱无疆,倾心奉献精神,歌声爱意浓浓,滋润着孩子们童年的心灵。那眼神里,还透着一股天真的灵慧和野性,涌动着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活动圆了不少孩子的梦。而夏令营只是一个小小驿站,兴隆、杵坭乡镇还成立了“童伴之家”、“留守儿童之家”,为当地小孩排忧解难,提供帮助。
“五老”出马,监管网吧。县城有7个网吧,不少网吧经营者通夜营业,管吃管住,提供包间,方便上网,有的孩子沉迷网吧游戏,加上个别的店主,为了多挣钱,不愿配合,让家长十分头疼,束手无策。县关工委得知此事后,铿锵有力地说,这件事,我们来管。随即把“五老”人员分成5个小组,划片包干,并与网吧人员协商签约,常年在社区网吧周围巡查、劝说未成年人离开。泸定县一中初三学生刘某放学后就去网吧打游戏,自“五老”开展网吧巡查以来,他放学后便往家里走,问他为什么不去网吧,他说,爷爷、奶奶在那里巡查,有点害怕,去了也白跑,还不如回家看书。目前,“五老”义务监督活动已深入泸定城乡、社区、街道。
为给孩子们留下童年美好记忆。年过八旬的“五老”熊自荣与年近古稀的张书弟两位老人,平常热爱拍照,经常给学生们拍照,他们的许多作品充满了童稚、童趣、童真,见证了孩子们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过程。
从爱出发
关爱从点滴做起
一个加郡小孩由于父母离异,其户籍又在外县,生活、学习都很不方便,加郡乡“五老”杜文芬知道这件事后,找了有关单位帮助解决,对方回答,难办。她便开始在两县三地之间马拉松式来回的跑,四处求人。她说,无论怎样也要解决好孩子户口,在好心人帮助下,几经周折,把户口给落实了,她终于松了一口气说,让孩子少一点创伤,少一点自卑,比什么奖励都好,事后孩子拉着她的手,涕泪交加地说,“奶奶,谢谢您。”2017年6月,原四川省省长、省关工委主任张中伟来泸定视察,在加郡乡召开现场会,县关工委执行主任孟康兰在大会上介绍了泸定的关怀工作经验,受到与会者好评。杜文芬因热爱青少年工作,十年如一日,退休不退党,心中有爱,无权而有责,成绩突出,被评为全省“十佳五老”。
有一个刚9岁的女孩,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又患精神疾病,女孩处境艰难,性格内向少语,孤僻、厌世,曾服毒自杀过,疑患抑郁症。县关工委闻知此事后,主动派人上门了解情况,与学校一道对女孩进行耐心沟通、疏导,带她看心理医生,最终帮她走出了阴霾,重新回归校园。
黑沟村,是冷碛镇一个十分偏远的贫穷山村,凡是有一点办法的人家,都将孩子送到乡小和县小读书,只剩五户人家7个孩子还在村小读书。据村小老师讲,这几个孩子从未下过山,更没有到过县城,县关工委执行主任孟康兰听到这些,内心一阵酸楚,她对7个孩子说,今年儿童节,我把你们几个接到县上,好好玩几天。儿童节那天,7个孩子穿着孟奶奶买的漂亮服装,精神抖擞,笑容灿烂。一连几天,游泸定桥、参观纪念碑,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看着他们发自肺腑的笑容,孟康兰也跟着开心。
爱的浸润
“五老”和孩子心连心
今年以来,“五老”进校园,讲“三爱”,树德立人。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五老”宣讲组孙维君老师给同学们作“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的主题讲座,讲座紧扣时代特点与生活实际,所举事例,有血有肉,讲解深入浅出,精彩纷呈,同学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入脑入心,受益学生达1200余名。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袁奎作了题为“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环境”的讲座,通过一个个典型事例,生动说明全社会对未成年的关心,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事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听党的话,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
今年,县关工委还分别在泸定桥小学、成武小学、田坝八一爱民小学、得妥中心校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知识竞赛活动。并向优胜团队与个人颁发了奖品、证书。
为创业青年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由县关工委支助,加郡乡关工委举办,邀请林业、农业等部门专家为300余名青年人举办了林木栽培、嫁接、疏果、病虫害防范管理培训。另有100多名青年人接受了厨师、焊工、泥工、木工劳务培训,为全县脱贫奔康贡献一份力量。
在“五老”倾情奉献的同时,党和政府常常牵挂着他们,每逢节假日,县关工委便组织“五老”开展活动,如摄影、太极、气功、瑜伽、书法、中医保健养身、时令耳帖治未病、十九大知识抢答等活动,让他们老有所乐。
县关工委还委托《甘孜日报》“五十年功勋通讯员”获得者杨世强老师,将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青少年的讲话、论述,以及国家、省、州、县相关政策、方针、法律、法规、条例、意见编撰成书,人手一册,供大家学习,提高认识,更好发挥余热。
十余年来,县关工委从各个渠道争取关爱资金130余万元,慰问留守、特残、贫困儿童及学子4900余人,为孩子们捐赠图书万余册,衣服、学习用品8000余套,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街道、农村调研220多次,开展法律法规、红心向党、国防教育、我爱家乡等各种讲座60多次,受教青少年36700余人次,谱写了一曲曲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利国利民的精彩动人华章。
爱是一部史诗,源远流长。一个爱字,把老人和孩子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块。十年来,他们当中有的人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却仍然坚持献爱心,扶弱助残,践行着质朴的承诺,足迹遍及全县10个乡镇,乡村有身影,学校有声音,网吧有人巡,讲故事、润童心,捐款捐物,济世助人。哪里有青少年特殊群体和贫困儿童,哪里就有关工委人员的身影。县关工委执行主任孟康兰说,关爱工作,不仅是奉献,更是收获,虽然退休多年,仍将与时俱进,贡献余热,做的小事情,其实是大境界,为孩子们服务,帮孩子们打好底子,筑起坚固的学业阶梯,助他们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栋梁,这点奉献,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