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0年12月02日

甘孜:最好的“虫草”在学校

图为我州教师正在上示范课。 本报资料库图

◎中国教育报记者 俞水 任赫 高众 贾文艺 鲁磊 葛仁鑫

翻过白雪皑皑的折多山,一望无际的塔公草原映入眼帘,这里是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曾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历史上,受地理区位偏远、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等因素影响,甘孜州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家长普遍不重视教育,每到虫草采集期,娃娃们就以各种理由请假去挖虫草,老师们“被”放了假。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甘孜州狠抓“义务教育有保障”,大力发展边远牧区规模集中办学和远程网络教学,努力实现“有学上”“上好学”,家长和娃娃们渐渐明白:最好的“虫草”在学校,最好的出路是读书!

“虫草总有挖完的一天,读书才有出路”

10岁,意味着什么?快乐的读书时光,多彩的校园生活?

10岁,对于道孚县格西乡牧民新村的藏族女孩拉姆(化名)来说,是干不完的农活,是春夏之交的虫草,是对弟弟上学的羡慕,是皑皑雪山背后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改变发生在2018年,甘孜州在原有控辍保学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六长”责任制,全面劝返安置6—16岁适龄人员,抓紧在校生考勤和升学管理,办好补偿教育。也是这一年,扶贫干部和学校老师多次来到拉姆家中,做她父母的工作。

“送娃去读书吧!”

“娃娃上学了,谁来干农活、挖虫草,这不是要抢我家的劳动力吗?”

“虫草总有挖完的一天,娃娃只有进学校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出路,你家才能过上好日子……”

经过多方不懈努力,当年9月,10岁的拉姆终于走进期盼许久的校园,那束曾被山峦遮挡的教育之光,照耀着她幼小的心灵,孕育着无限可能的梦想。

甘孜州教体局副局长敖春玲介绍说,为了不让学生因贫失学辍学,从2015年开始,甘孜州全面实施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十五年免费教育。从学习到生活,从课本教材到洗漱用品,从营养午餐补助到高海拔取暖补助,从国家助学金到县级教育扶贫救助基金,5年来,甘孜州累计投入资金27.75亿元,资助学生95.83万人次,占全州总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学生都成了这项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丹巴县聂呷小学的学生家长降初泽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有了十五年免费教育,一个娃娃一学期能省下3000多块钱,他家里3个娃娃,一年就能省出一头牦牛的钱!

穷,辍学,和父母上山挖虫草补贴家用,早早结婚生子,没有文化收入低,带着自己娃娃上山挖虫草……这曾是许多藏区农牧民的人生,一个世世代代难以跳出的轮回。这些年,一个又一个藏族娃娃靠着读书走出大山,让家长们看见了教育的力量,这比任何标语和口号都要打动人。

“90后”藏族姑娘肖芳出生于丹巴县色足村,村子坐落在著名的“美人谷”中。2006年,由于父亲生病、家里经济困难,正读初三的肖芳离开了不舍的校园,跟着姐姐去外地打工。

2009年,四川省启动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每年组织约1万名藏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到内地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同时支持涉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办好中职学校。在老师的鼓励下和帮助,肖芳报考首届“9+3”计划并被录取,进入国家级重点中专—内江铁路机械技术学校学习。

在那3年里,肖芳不仅没交一分钱学费,还有食宿、交通、书本和冬装等各类补助,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工作,成为中国首位藏族地铁女司机、成都地铁唯一的女电客车组长。

(下转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