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宏
1月4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11名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队员奔赴甘孜县人民医院和炉霍县人民医院,将接过前任队员的旗帜,为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尽一份力。
在卫生医疗方面,贫困地区最大的瓶颈就是人才。2017年12月14日,省卫健委创新性实施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为贫困地区打造一支愿承担、有能力、可支撑的本土人才队伍。3年来,已有1600多位医卫精英走上了高原,走进了村寨,填补了受援地一项项的治疗空白,为当地培养出一支支土生土长的医疗队伍。
再苦再难再累也决不退缩
告别城市到条件艰苦的贫困地区,参与对口支援我州的1600多名队员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尤其是前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甘孜高原,对他们更是考验。
2017年,成都市温江区妇幼保健院的医生曾容主动请缨来到色达县,强烈的高原反应给了她一个下马威,胸闷气短,头疼欲裂。可刚到色达,就赶上有病人需要手术,曾容忍着强烈不适坚持走上工作岗位,咬着牙完成了两台急症手术,一直忙到凌晨3点多。走下手术台,曾容脚下一软,险些摔倒,身体几近虚脱,最后在同事的搀扶下才回到宿舍。在以后的日子里,高原反应一直困扰着她,但她坚守一线,开展的多台手术均属于当地首例,还为当地群众开办起妇女保健讲座。
2018年1月,我省卫生系统的“传帮带”拉开序幕,承担起色达县和泸定县对口帮扶任务的成都五医院全力投入其中。来到高原,尽管派驻队员们身体不适,但却没有人退缩。成都五医院派驻60名医护人员根据当地疾病特点、医院发展定位、医务人员专业水平和特长,以每届25名派驻人员分别与受援医院76名医务人员签署“师带徒”协议,小讲课、上大课、临床教学、教学查房、技术指导和手把手操作传授等共计1700余次,渐渐培养出具有一定能力的当地医生。23岁的色达县人民医院外科医生云登多吉,在成都五医院普外科专家姚佐懿的手把手教导下,成为能独立完成腹腔镜手术的当地医生之一。这三年里,成都五医院还免费接收62名受援医院业务骨干到医院进修,在教与学的共力下,这些年两县共有58人通过不同层级的职称考试。
“三年时间,色达县医院通过了二甲评审、泸定县医院通过了二甲复审,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在家门口看病。”成都五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周政对帮扶工作的成效如数家珍地说,而今,色达县和泸定县的医疗水平大幅提升,群众县域内就诊人数不断增加,2018-2020年,两院年诊疗量平均增长10%,紧密型医联体色达县人民医院年均增长率为41.09%;;2020年,泸定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泌尿外科等州级重点专科建设已通过验收,实现了零突破;色达县人民医院普外科也通过了验收。
。除了被帮扶医院成绩显著,驻点村帮扶也结出果实,在他们的牵线下,为驻点村建起川牛膝定制药园,变输血为造血,在健康扶贫和产业扶贫下,曾经的贫困村不再为生病犯愁,也不再受生计困扰。
受援地医卫水平显著提升
去年11月12日,巴塘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正式开诊,从此结束了当地不能进行血液透析的历史。以往,当地许多需要靠血液透析来缓解病情的肾病患者只能长途奔波去康定、成都,不仅花费大,不少患者还因不能及时治疗而危及生命。
扎西泽仁就是其中的一位。身患尿毒症的他,过去需要到康定进行血透,这一来一去就是几百公里。去年初,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传帮带”团队牵头,驻点巴塘县人民医院开展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携手共建巴塘县首个血液透析室。如今,患者足不出县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水平的血透服务。
今年1月4日,在泸定县人民医院的康复中心,几个身患脑瘫的孩子正在做着平衡、跑台等训练。“这都要感谢成都五医院。”正陪着孩子进行训练的一位家长说。这个康复中心是成都五医院在帮扶期间针对泸定县还没有一个康复治疗专业而新建的科室。在色达县人民医院新建的胃镜室里,因胃部一直有些痛的巴桑经过胃镜检查,发现浅表性胃炎。巴桑说,过去要做胃镜只能到外地。在成都五医院的帮扶下,色达县人民医院新建了普外科、病理科、CT室等。条件相对较好的泸定县人民医院则设立了ICU、妇产科、泌尿外科、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增强了当地群众的就诊获得感。
汪雪是成都五医院派驻色达县人民医院的业务副院长,去年春节他选择了留守色达县。正月初一,外科收治了一位急性阑尾炎病人,他立即组织医院外科医生进行急诊手术,手术中,手把手教学指导县医院郑松林医生完成了外科新年的第一例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得知在春节期间都是“成都医生”为他施行的手术后,连声道“卡卓、卡卓”(谢谢)。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五天后痊愈出院。“完成一例手术并没什么,但能亲手教授徒弟完成才是我最高兴的事。”汪雪说。
自“传帮带”工程启动以来,运用新技术填补当地医疗空白是常事。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张震还记得,作为首批“传帮带”队员,他和队员们来到得荣县的第一年就开展了10余项新技术应用,“这些在城市只是普通手术,但在得荣县医院却意义非凡。”更让张震欣慰的是,呼吸衰竭、急性心衰、急性心肌梗塞等过去几乎无法在当地救治的疾病,如今都有了救治能力。
据统计,3年里,成都市二医院在受援地开展了88项新技术应用,成都市五医院开展病理检查、远程医疗、ICU、宫颈脱落细胞检查、基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全程管理等新技术、新项目90余项……每一项新技术的开展,都意味着可为当地群众多提供一种治疗手段。
助当地医疗队伍快速成长
“师傅,我成功了。”2020年4月20日,泸定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孔繁茂医生独立完成了一台经尿道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术。
孔繁茂能够独立完成手术,还得感谢成都市五医院对口支援的两位泌尿专家。2018年起,成都市五医院先后派出两名泌尿外科专家来到泸定对口支援,正是他们,手把手地教孔繁茂等徒弟进行操作。
师带徒是“传帮带”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口支援的医生们通过建立师徒关系,手把手指导,使当地医生快速成长。
去年底,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的刘婷已来色达快一年,虽然还是没能适应缺氧、高寒的气候,但她内心却十分高兴。作为超声医学科医师,刘婷主要负责翁达镇卫生院超声医师的带教,包虫病及孕产妇、胎儿的筛查。
卫生院的医生杨龙、刘波、罗阳都是刘婷收下的徒弟。“没收手机,严加管理,让他们反复看阳性病例。”刘婷说,严师出高徒,为了让他们出师,“我真的是把他们当儿子一样在爱护。”刘婷笑称。就这样,刘婷所带的3个徒弟快速成长起来,能独立开展早中孕期一般产前超声检查、胎儿脐血流监测、胎心率监测、腹腔超声、胸腔超声检查及超声引导下定位穿刺等一些新技术、新项目。
“师傅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在危重患者的观察、护理等方面给予我们更加全面的指导。”在刘婷的指导和帮助下,如今杨龙、刘波、罗阳已能独当一面。
“回家了,回家了。”2020年9月26日,6岁的多格和3个小伙伴在成都五医院心胸外科病房内转圈玩耍。经过医院的免费手术后,这一天他们就要出院回到色达。从2019年起,成都五医院启动“色达县儿童先心病筛查和救助”民生工程,共筛查确诊先心病患儿80余例,免费两批次为9名先心病患儿施行手术救助。
“传帮带”工程实施3年来,受援医院人员素质、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人员职称得到优化,贫困地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和危急重症的识别转诊能力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改善,中医药服务向治未病和康复等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