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1年04月08日

永西村的故事

◎杨全富

出丹巴县城西南角,车行三十余里,就进入了东谷乡天然盆景区。两岸的植被愈发的葱茏,牦牛河水显得更加的清澈。当来到陡水崖时,由于海拔的逐渐增高,山谷忽然间呈现出断层状,河谷因此被抬升了许多。那温柔的河水在峡谷底加快了流动的速度,撞击着两岸的山石,溅起大大小小的水珠,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从陡水崖上去后,那些山峰忽然间全部向后倒去,腾退出一大片天空来。河谷也因此宽阔了许多,因为有了多余的空间,河流旁长满了高大的白杨树。于是,山谷与山顶之间铺满了绿色的帐幕,仿佛走进了一座绿色的世界。当走过一个叫大杉树的小地方时,就正式进入了永西村的地界。

永西村,在清末时期,就有人在此大量的开采金矿,并在永西村寨旁修建起一座座冶炼矿石的烧坊,因此又得名铜炉房。如今,在永西村的崖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金洞。据当地的老人们讲,古时候,由于没有炸药及钢钎等工具,人们只好在矿脉的崖壁下燃起熊熊大火,待崖壁被烧得通红时,再往上面泼冷水,山崖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忽然间爆裂。人们再将这些崩塌的岩石运回烧坊里进行高温加工。那些没有用的杂质就被扔进荒草里。而今,在这些烧坊废墟旁的荒草丛中,还能找到那些高温烧化的铁质矿石。

棋盘梁子

在永西村前,几条小溪将眼前的山峰分割出了几道山梁。每一座山梁上,长满了四季常绿的松树和青冈树。其中,永西山寨子旁的那座山梁相较于其它梁子而言,稍显平缓,没有其余梁子的陡直。在这座山梁的一道垭口处,有一块巨大的山石,上面布满了棋路,当地人称其为“棋盘梁子”。

棋盘梁子下的崖壁中央,有一块形似大门的山洞,俗称神仙门。相传在这座洞穴里,居住着一位神仙,每天清晨,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他都会坐在石洞前念诵经文。某一天,一个披头散发、赤身裸体的妖精从谷底走了上来,仙人看见后,连忙走进山洞,将石门关上。也许是石门被妖气所扰,刚关上一半就被卡住,再也没关紧。而今,站在永西山脚下,抬望眼就能看见那座没有关紧的门洞。

在永西村后的半山腰,有一座寺庙,相传庙宇里的主持喇嘛法力高强,出门时都会乘坐一面大鼓在空中飞行,而且喇嘛总爱飞到棋盘梁子上与神仙博弈。有一次,喇嘛没有乘坐大鼓,而是选择了步行上山。当来到棋盘梁子后的一块崖壁时,曲起食指和中指,按在崖壁上,作短暂的休息。从那以后拇指印赫然出现在崖壁上,当地人称此处的拇指印具有除眼疾的功效。因此,要是谁患了眼疾,就会来到这里,据说有奇特的疗效。

棋盘梁子离河谷有三百余米的高度,在一处断崖旁,有一块长约五米,宽约二米的巨大石板。因为有这石板的存在,陡峭的山梁被劈出了一块平台。在石板上,刻画有五个棋谱。左上角的棋谱由三个正方形作为主体刻画而成。三个正方形比列分配恰当,每一个正方形之间的距离在十厘米左右,中间的小正方行边长为十五厘米左右。第二个正方形边长为三十厘米左右,最外层的正方形边长为四十五厘米左右。每一个正方形的对角处都有一个斜线将其串联起来,边长的中点处也是一条直线贯穿其中。为此,整个棋谱共有二十条,相交点共有二十四个。在棋盘的最中央,有一个石窝。据村寨里的老人介绍,他们那一辈人对这棋路很陌生,只听说是神仙所下的“仙人棋”。为此笔者咨询了几位学者,都言说其为藏棋,中间的石窝为放置棋子的地方。

据考证,这与藏围棋非常的相似。藏式围棋是流行于西藏、青海和四川等地区的一种围棋,藏语称为密芒,密芒就是有很多眼之意。然而这棋盘与藏围棋又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藏围棋纵横各有9条线或11条线,而棋盘梁子上的棋盘却是纵横五条线。而右下角的棋盘就与藏围棋非常的相似,由纵横9条线构成。

最奇特之处在于,左下角藏棋下,有一个“占”字字样的文字,不知其用意何在。再询问当地人时,他们也不知这字所指为何。一位老人告诉笔者,这应该不是一个字,而是表示某种动物的一种符号吧。这也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在这个“占”字字样的旁边,发现了如鹿的动物图案,被刻画在石头上。图案中的线条以单线条为主,画风粗犷。两只长颈鹿并排站着,竖着耳朵一起回望,憨态可掬,寥寥几笔,却非常的传神。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原住民对动物图腾的一种崇拜。

在这块巨大的石板上,还有一些令人费解的图案。如石板的边沿处,有牛马的蹄印,刻画得非常的逼真,栩栩如生。当地的老人们讲,据说这蹄印是山崖下仙人的坐骑骡子在经过石板时而留下的。石板的下角,有箭头状图案,箭头所指的前方,有一道横着的线条,仿佛是要阻挡箭头飞出去似的。在箭头旁,还有一个如“7”字状的图案,仔细辨认,感觉像当地人使用的镰刀,又有兵器中戈的样子。

罩子房

在永西村寨子后面,一条小溪将一座完整的山峰劈成了两半。在小溪左边的山梁下,有一大片茂密的森林。由于地处河谷口,每一年的春夏之际,大量的雾气在这里凝聚,将整片树林严严实实的遮盖起来。因这片树林里有大量的房屋废墟,因此当地人称这里为罩子房(罩子,雾气的一种称谓,意思是被雾气笼罩的房屋)。

为了一探究竟,笔者曾走进这座树林里。树林从河谷算起,整块林地呈斜伸状,一直延伸至山崖下。走进树林里,参天巨树将整个天空严严实实的遮盖起来,偶尔有一点光线从茂密的树丛间透下来,才能勉强看见前行的路。树林里由于长时间没有阳光的照射,厚厚的树叶散发出一种霉臭味,萦绕在鼻尖,久久不能散去。行走在树林里,你会感觉一种无形的压力向你逼来。

走了许久,树林逐渐的稀疏,林间的光线才开始强烈起来。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在你的脚下,有了许多散落的石块。再往上爬行,忽然间,一道道石墙突兀的出现在林间。这些石墙宽约四十厘米左右,长度从五米到二十米不等。石墙与石墙之间,可以看出当时房屋建筑的式样和面积。废墟里的房间都是独立成间,大抵都是每层五个房间的样子,只是大小有一定的区别。在这样的石墙间行走,仿佛走入了一个迷宫,曲折回旋。如果眼前的这些房屋没有垮塌,那么房屋之间纵横交错的阡陌绝对是天然的屏障,会让来者迷失方向。

当年,在罩子房后的断崖处,当地的老百姓修建房屋取石时,忽然间从山崖的裂缝里滚落出一大一小两具骸骨,与骸骨一同滚落的还有一个用白毪子(用羊毛制作而成)制作的口袋。人们将口袋打开后,里面整整齐齐的码放着用桦树皮制作好的经书。这些经书呈长条状,长约二十厘米,宽约八厘米,上面写满了经文。看到这样的经文后,人们虔诚的将骸骨和经文一起又放置到了岩缝中。

在溪流的右岸,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上长着几株藤状植物,将整个岩石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在岩石上,还能依稀看见一些断垣残壁。据当时健在的百岁老人江婆婆介绍,这是一座用来传递信息的烽火碉楼。当年,在永西村境内,这样的碉楼还有许多,都是当时居住在这里的藏人所建。原来这残碉还很完整,高约五米,碉楼顶端有坛口,里面中空,可以用来燃烧树枝等杂物。那时候,如果有敌情,他们就会在碉楼顶燃放树枝,让黑色的烟雾从碉楼顶部升腾而起,将敌情向下一个烽火碉传递。

藏传覆钵式古塔子房

在永西村西南角,一条小溪从峡谷里奔涌而出。由于有溪流的滋润,峡谷两岸的植被异常的茂盛。其中有最常见的白桦树,也有高大的杉树,还有四季常绿的青冈树,中间夹杂有许多藤本植物。在沟谷的两岸,山势陡峭,几条羊肠小道盘绕在山间,努力的向山顶延伸。这些小路大抵是当地牧民们放牧和与外界往来的交通要道。每年的秋季,正是牦牛膘肥体重的时候。这时,牧民们会将牛羊从山顶赶下山,到达沟谷底后,再将这些牛羊卖给小商贩。

其中的一座山脊上,有一处叫做黄牛场的草坡,因为盛产虫草,因此成为当地人副业收入的最主要场所之一。就在这草坡里,有一块面积约为足球场大小的草坪。荒草丛中,竟然隐藏有一百余座古塔,这些古塔是何人所建已无从考证。这些古塔的外形如同出一辙,在高大基座上安置有一个巨大的圆形塔肚,其上竖立一根长长的塔顶。塔顶上刻有许多的圆轮,再安置有日月之形的塔珠,是典型的覆钵式塔。据记载,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是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与印度的窣堵波很相近。主要流传于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在四川涉藏地区也建有这样的佛塔。不过在汉藏结合部,海拔接近五千余米,离河谷地带高远的山地上有这样的藏式佛塔,也着实让人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遐想。也许,这些古塔是当时藏传佛教在此地盛行时的产物。

罩子房、烽火碉、棋盘梁子、藏传覆钵式古塔,这些至今还留存在永西村的遗迹,似乎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远古文明的传播发展之地,这些实物信息为我们研究历史建筑物及佛教考古提供了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