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1年06月18日

带领巴塘第一批藏族青年到康定投身革命

参观。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康定,这标志着西康省和平解放。4月在雅安成立新的西康省人民政府,在康定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并向康区各县派出军代表。

西康解放后,形势发展很快,急需大量懂藏、汉双语的少数民族干部。可是,要在短时间内物色到那么多懂藏、汉双语的藏族优秀青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的康区,只有巴塘成立有中共地下党组织。康定地委决定将这个任务交给巴塘地下党,要求巴塘地下党尽快选送一批藏族青年到康定接受培训。

按照康定地委的安排,中共巴塘边工委立即行动,快速物色到包括钦绕在内符合条件的共计55人,并决定由钦绕和图旺率领,以“东藏民青赴康受训团”的名誉前往康定地委报到。

到康定后,“东藏民青受训团”的全体同志均被安排在原西康省政府社会服务处驻扎,这里当时已改名为“交际科”,后用作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招待所,再后来建成康定宾馆。这里的房子为两层楼房,处于康定城的中心地段,有围墙、有院坝,有电灯、有自来水……环境清静,非常适合学习、生活。要知道,那时的康定可不像现在这样高楼林立,名为城市实为一个小镇,除48家锅庄的建筑稍显气派外,很多建筑都是破旧的片石夹壁青瓦平房,屋矮窗小光线暗还不隔音,沿河更是清一色木架吊脚楼,房子的一半歪歪斜斜地伸向河面,奔腾的折多河水吼得人晚上睡不着觉。把从巴塘来的这批藏族青年安排在“交际科”这样条件较好的地方驻扎,足见康定地委对这批同志的重视。不仅如此,在“东藏民青受训团”到达康定的当天,即受到康定地委书记苗逢澍的亲自接见。接见中,苗书记仔细地询问每一个同志的具体情况,比如:家庭经济状况怎样、有没有房、有没有地,以及哪家是做生意的、做什么生意等等。当得知这55人里面有20几个是巴塘地下党的党员时,苗书记对此非常赞赏。

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先遣部队进藏到达康定。18军进藏的任务是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西藏,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处理好复杂而敏感的民族宗教问题以及组织好修路和后勤保障等。解决这一系列的复杂问题,没有一批懂藏、汉双语的优秀人才是不行的。这些人到哪里去找呢?随18军先遣部队先期来到康定的一批政工人员是18军的副政委王其梅等。正当王其梅等人为求贤之事犯难时,听说刚好从巴塘来了一大批这样的人才。欣喜之余,王其梅立即与康定地委苗逢澍书记商量,希望康定地委将这批同志全部投入到18军。王其梅对苗逢澍说:“进军西藏,正急需这样的人才。”然而,当时西康也才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同样也需要大量的藏、汉双语人才。最后,康定地委为支援18军进藏,还是将这批人中的大部分都调给了18军,共计40人。这样,这批人中留在康定的就只有15个人了。大家都是热血青年,都想为解放西藏作贡献,被留在康定的同志非常羡慕那些分配到18军的同志。后来,留下的15人中又有11人被送往雅安“西康革大”学习,最终只有钦绕、扎西次仁、彭措、洛登西绕4位同志留在康定工作。

分往18军的那批同志,被安排到各级指挥部,随同18军一起进藏。一路上,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后勤保障,都离不开这批既懂藏语又懂汉语的同志,他们在18军进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来,王其梅曾无不兴奋地对钦绕说:“钦绕同志啊,你们这批从巴塘出来的同志确实是起了很大作用。当时在康定我是决心将你们全部都要到18军来的,特别要了你,但地委不同意,所以就留下了你们几位。如果当时地委同意的话,你们就都是我们18军的了。你们都是人才啊,离开你们这些同志,我们就寸步难行。你们起了很大的作用!”

(下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