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青德镇的群众自发发展民宿接待及乡村酒店农家乐等,把民房变客房,改变了“捧着金碗讨饭吃”的现象,使乡村旅游成为百姓过上“甜日子”的长效主导产业。
去年10月,巴吾村村民江里将自己300多平米的白色藏房改造成民宿,改造后的民宿明亮通透、阳光充足,露天游泳池、阳光房餐厅、室外休闲平台给人一种幽静宜人的惬意。
青德镇负责人介绍说:“我们正在持续着力挖掘独有的人文山水资源,立足打造中国最美藏乡田园休闲度假目的地目标,围绕藏乡田园核心区,形成以精品民宿为载体、定制化旅游为方式、群众深度参与为核心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持续提升‘田园白藏房·净土香巴拉’的品牌影响力。”
未来,我州将做实“探”的文章,打造示范样板。探索不同区域、流域和类型区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因地制宜在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流域实施乡村振兴项目数百个,打造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253个。
环境改善,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前年,用水还要到村边的小河沟去背。晴天水小,用小瓢舀满一桶水都要半个小时,雨天水浑,沉淀半天才勉强能舀上一些,煮出来的饭都有一股泥沙味。”自打用上了便捷的自来水,理塘县麦洼乡埃地村村民泽仁志玛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一家人再也不用为喝水犯愁了。
埃地村距离理塘县城195公里,海拔3600米,因地处偏远大山,大多数村民都搬迁去了县城,村里只有七八户人家。户数再少也不能让村民喝“浑水”。
2019年5月,埃地村实施投资56万元的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通过两个多月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老百姓季节性缺水和供水不足的实际困难,满足了村民的生活安全用水需求。
君坝乡仁坝村村民共卡扎西一家居住在半山腰,唯一能喝的就是住房旁边的山沟水。2014年9月,仁坝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工,村民们无偿让出耕地、义务投工投劳,只用了20多天就完成了近40方的蓄水池、净化池等工程,安全、干净的自来水通到了仁坝村25户村民的院坝里。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扎西高兴地说:“酥油茶更香了,劳动回来洗个热水澡睡觉特别香。”
理塘县“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不光让农牧民不再喝“浑水”,用上方便的安全水,还提高了农牧民的生活质量。走进木拉镇,原先的臭味闻不到了,河沟边的垃圾没有了,家家户户门前干干净净,家中整洁规范,处处彰显生态宜居的美好画面。
过去,木拉镇家家户户用的都是旱厕,废旧板子围四边,两块木板搭起蹲坑。一到夏天,又脏又臭,苍蝇乱飞,气味熏天。小厕所事关大民生,改厕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按照“便民、健康、生态”的原则,木拉镇实施了“六改三建一加固”的厕所改造,还通过农牧民夜校开展健康教育,制定村规民约,每月开展家庭环境卫生评比,促进农牧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作尼村村民拉措说:“村上‘人人讲卫生,户户比洁净’活动让环境变了,自身素质也提高了,乡风文明成了时尚,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树立起良好的卫生意识,我们一定会拥有一个整洁有序、干净卫生的生产生活环境!”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州累计建成农村卫生厕所158188户,普及率为73.93%。各地逐步探索出水冲式+三格化粪池、旱改卫、旱改水等技术模式,农牧民群众改厕积极性空前高涨,如厕条件得到改善,人居环境得到改观。
甘孜县南多乡南多村,村道整洁,一幅和美乡村图直入记者眼帘。村民扎西告诉记者:“以往的南多村生活污水到处倒,整个村子臭、脏、溜,稍不注意就摔跟斗。”
这些变化,皆来自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南多村生活污水处理采用的是分散式污水治理方式,每5户共用一个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费用3万元左右,由政府承担。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深埋在地下5米,不受气候影响。设备使用药剂培养细菌、厌氧工艺,经过处理的污水被‘漂白’,达到直排标准。”甘孜县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污水处理好了,大家都讲卫生,村民不乱扔垃圾了,村道上再也看不到动物粪便,村子变干净了。”扎西说,环境治理不仅改变了村子,也让村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石渠县真达乡更思村,记者看到每家每户门前都放置有垃圾桶,村上有专人清理垃圾,他们将收集起来的垃圾统一倒进村头的铁制垃圾箱内。更思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说,以前村民的生活垃圾都是四处乱倒,村口的河道里也满是生活垃圾,自从实施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以来,这种情况已经没有了,整个村子干干净净,全村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100%。
据介绍,近年来,我州持续推进乡村生态治理工程,有效带动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