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1年07月09日

重走长征路 “飞越”飞越岭

(上接第五版)

“飞越”飞越岭

坐在接应我们的汽车上,一身泥浆的我们,大多筋疲力尽。时光交错,而在86年前的这一天下午,残阳如血,战斗仍在继续。

红四团攻占飞越岭后,他们来不及喘一口气,又乘胜追敌,佯攻县城,掩护中央红军分别从化林坪、三交坪翻山到荥经,继续北上。

又有12名红军战士牺牲在了这里。

在宜东镇富乡村上关沟的一山坡地中,12座无名红军墓掩映在花椒树下。汉源县作协会员、当地文史爱好者曾昭豪告诉我们,这些墓地是原刻有“一号”到“十二号”汉字的12座红军无名墓。现在清晰可辨的仅剩“八号”“十号”“十二号”墓碑。

飞越岭战斗之后,红军沿三交坪镇向宜东镇推进,在关沟口发生了一场激战,12名红军战士牺牲。部队领导委托当地一位名叫杨文福的石匠为墓地刻下了从“一号”至“十二号”的“数字”墓碑,并嘱咐他代为守护,等到革命胜利后,红军会前来认领。

86年来,杨家三代人默默守护。杨家人口口相传的“家训”是,既然当年作了承诺,就会守好红军墓,相信今后一定会有人来寻找他们。

2016年初,杨文福孙女杨兴琼讲出了爷爷当年掩埋红军烈士的故事后,引起当地党史部门的高度重视。红军长征史专家陈宇现场考证,认为这是红军墓,但烈士身份需要进一步考证。他建议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试挖掘其中一两座,从遗物中确认红军战士的个人身份。

在飞夺泸定桥纪念广场,矗立着当年飞奔泸定桥的22名勇士纪念碑,其中只有5座纪念碑有勇士姓名,其余17座为无名碑。泸定县原政协主席孙光俊告诉我们,经过军史专家数十年找寻,22勇士中有姓名、籍贯、牺牲时间的已经增加到12名,但至今尚有10名勇士无任何资料。他推测从飞夺泸定桥,到激战飞越岭,再到关沟口之战,在12座无名墓中的红军战士可能同属“红四团”战士,也许在他们中间,可能有曾参加过飞夺泸定桥战斗但未留下姓名的勇士。

青山不语,英雄无名。

只有墓前的鲜花包装纸无言地告诉我们,人民并没有忘记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中央红军虽然在宜东镇只驻扎了短短的5天时间,但他们这里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汉源县有关部门已计划在这里修建红军烈士陵园,保护苏维埃政权遗址,建立红军长征纪念馆。同时依托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以红军长征路为主题,以山水田园风光为底蕴,打造文旅融合景区,开展休闲和康养旅游,进一步促进当地人富民增收。

从宜东到九襄,再到清溪,沿途都是果树,山腰处是红红的大樱桃、高山上是由青转红的花椒,一个个掩映在花海果香的新村向我们扑面而来。

夜幕降临,山风习习。我们仿佛听到了红军长征的脚步声。86年前的当天晚上,中央红军大部队陆续进入汉源县,挺进北上。次日毛主席随中央纵队从化林坪出发,到达荥经。6月5日,完成策应掩护的红军主动撤离汉源。

我们虽然疲惫不堪,依然激情澎湃。在心中继续“飞越”飞越岭。有人总结了当天的行程,虽然超过了30华里,但由于飞越岭途中有的路段没有信号,微信计步大约是25000步左右,4次涉水过深沟,犹如“四渡赤水”,“同月同日同路线”的重走长征路,算得上是一次“缩小版”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我们把党史学习教育从会场搬到‘战场’,以脚力深入基层、以眼力明辨真伪、以脑力深入思考、以笔力呈现作品。这样的活动,我们以后还要经常开展。”

挥手告别,大家激情难抑,队员们纷纷击掌相邀——

“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下次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