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记者 文莎/整理
小康见证人:张光君(44岁,藏族,丹巴县墨尔多山镇八科村脱贫户)
小时候,我家住在半山腰,黄土砌的墙,木桩搭的梁。土坯房有两层,上层我们叫敞房,用来收苞米、黄豆等粮食。下层是住所,五六十平方米,有一间堂屋,还有三间房住人。家里共7口人,父母住一间,我和哥哥住一间,姐姐和妹妹3人住一间。
住所旁边养着猪牛羊,只用木板简单地圈起来。每到夏天,味道就特别大,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都能闻到一股刺鼻的粪味。久而久之,我们好像习惯了那种味道,但现在回想起来,那股味道依旧让人难受。最害怕的是下雨天,每次一下雨,就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屋里连生火做饭都困难。
最不方便的是用水。每天早上和下午放学后,我们就提着木桶去打井水,往返一趟要走两三百米山路。打来的井水,一般只够饮用、煮饭,洗澡就困难了。我们男娃儿夏天就在山沟里的小河边洗,冬天的时候,就难得洗一次澡了。后来,情况稍微好了些,村上几户人家凑了些钱,一起去山里找水源、埋管道,才稍稍缓解了用水难的问题。
长大后,兄弟姐妹们都陆续成了家,搬出了老房子。我因为手有残疾,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就一直守着老房子,感觉生活也没啥盼头。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