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1年07月22日

美丽独木岭 “独木也成林”

(上接第一版)

对此,他进一步介绍,牧俗文化体验园是县委、县政府“1371”扶贫产业布局7个产业园区之一,也是全县乡村振兴“一片一带”首批打造的美丽村落,占地约1000亩,投资1.1亿元,包括岭格萨尔觉如牧场及药泉小镇、牧俗文化艺术中心3个部分,今年7月20日刚刚投入使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村党支部更多要做的是立足资源基础、广泛辐射带动,采用‘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运营模式,将独木岭村在内的周边4个贫困村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其中;每村以土地流转方式入股,每户用5万元扶贫金融贷款入股,牧俗文化体验园全面投产后,入股村每年享30%收益,并用于村民分红。”降巴恩召表示,该项目为村集体经济提供“活水”的同时,也优先解决了不少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是件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红火日子

“远旅近牧”村欣荣

记者见到泽仁降措时,他正在药泉小镇停车场指挥游客摆停车辆,“现在独木岭的年轻人多不愿往外跑喽!村里头就有企业、园区,提供了服务员、解说员、驾驶员、保洁员、安保员各种各样的务工岗位,工资还不赖,哪个愿意舍近求远!”

泽仁降措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大都靠采药材、养牦牛谋生,青壮年常常外出甘孜县等地打零工,又辛苦又挣不到钱,“现在大不一样!就说我吧,小镇建设期间,我做建筑杂工每天有170元收入;现在运营阶段,我留在小镇当安保,每月工资2500元,还有五险和每月3天假期,一年一人轻松入手3万元。”

这些年,独木岭的草原、山水、土地……资源通过流转入股、引入资本等方式日益激活壮大;此外,随着雀儿山隧道通车、旅游扶贫示范新村建设、牧民收入渠道拓展延伸,无疑燃起了独木岭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大家热情高涨地投身于“自我造血”,村党支部则聚力保障“后勤”工作。

扎嘎将自家两层藏房改造为家庭旅馆,一个“五一”小长假便挣了3万余元,像他家一样紧邻国道317沿线的4户村民开设了家庭旅馆,其中达到营业标准的已有3家。

登登一家曾住在半高山烂牛棚里,作为全村唯一的易地扶贫搬迁户,2016年在村党支部帮助下在国道旁建起了两层新居;因手脚勤快,他还被聘为护林员,一年有5000元工资;此外,登登还自购小货车,闲暇时间跑起短途运输,如今全家5口人均年收入少说7000元。

除了发展旅游鼓钱袋子,独木岭人生活变化的可能,还体现在“抱团”提升蔬菜及牦牛种、养合作社运维管理水平上。其中,牦牛养殖合作社,现有牦奶牛35头,年产酥油210多斤,贫困户每户年均分红300多元;此外,村党支部将贫困村国家帮扶基金30万元入股梅花鹿养殖基地,年均收益2万余元。

至于蔬菜种植合作社,则致力鼓励村民深耕“庭院经济”的“一亩三分地”,村党支部积极对接联系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技术人员定期到村指导蔬菜种植;同时,为切实提高村民尤其是脱贫户就业创业意识及持续增收能力,县人社局、县就业局还将独木岭村确定为“德格县一户一技术能手培训行动”示范点,开班提升烹饪接待、住宿管理、园区运营等软实力,迄今已为牧俗文化体验园输送了30余名实训人员。

不仅如此,为向集体经济源源不断注入动力源,村党支部还同步启动优良党风、务实作风、善地村风、文明家风、淳朴民风“五风建设”,降巴恩召解释说,“乡村善治,集体经济才能走得更稳健更长远,独木岭人的生活才能蒸蒸日上。”

推动独木岭村精神文明建设、评选“善地之星”“最美藏家”“致富能手”、落实森林草原防灭火制度、健全森林草原防灭火巡逻制度、开展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推进生态治理、整治村容村貌、开展色曲河沿岸综合环境治理……

如今的美丽独木岭“独木也成林”:“心灵牧场”壮美辽阔、藏寨村容整洁美观、集体产业欣欣向荣,而村党支部更是以极强的凝聚力,全力以赴探索着一条村寨美、产业旺、牧民富、治理优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