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1年07月30日

筑路英雄张福林

(上接第五版)

刚过25岁生日不久的张福林没有想到,离家2000余公里的雀儿山是他长眠的归宿。18天后,雀儿山段公路修通。

永唱壮烈英雄歌

张福林牺牲后,战友们清理他的遗物,在他的挎包里除发现了他荣立战功的数枚奖章、纪念章外,还有5包菜籽和1本日记本。同班战士立刻说道:“这是咱们班长用自己的津贴在四川买的菜籽,他一直念叨西藏荒地多、青菜少,说咱们到了西藏后,一定要好好进行生产建设。”

在他的日记本中赫然写着:“我要把幸福的种子带到西藏,撒在高原上,在藏胞中传播,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此外,除了记载着日常工作情况、爆炸数据和施工总结,他还写下了:“忘掉自己,为人民!由步兵改炮兵,由炮兵变工兵,这是党的需要,要听党的话!”“我由一个穷孩子,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都是党给我的,一切交给党,永远跟党走,学好技术,干好工作,不怕困难。”

……

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这就是川藏路精神的真实写照。

为深切缅怀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根据上级指示,张福林烈士安葬在雀儿山川藏公路边,以鼓舞部队提振士气。当时西藏军区后方部队党委在其墓前立了一块大理石碑,他的英雄事迹尽数刻在碑上。

1952年,追授予张福林烈士“模范共产党员”称号、一等功臣,他生前所在“全国模范班”被命名为“张福林班”。1953年,交通部、西南军区授予其“筑路英雄”称号。

60年代初,经交通部、民政部批准,拨专款在他牺牲安葬地的雀儿山上,川藏公路国道317线旁修建了一座张福林烈士墓园。半个多世纪,进出藏的车辆人员及过往群众,无不到此参观、瞻仰、祭奠,自发献上花圈、鲜花、松枝和哈达,他的感人事迹在雪域高原家喻户晓,当地群众都亲切地将他称为雀儿山上的“守护神”,川藏线上的“一盏明灯”。2011年,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评为“60位感动西藏人物”之一。

就在张福林牺牲3年后,川藏公路终于通车。它历时4年时间修建,沿途翻越14座大山,10多条大河,牺牲了3000多位官兵,结束了西藏不通公路的历史,将古老文明带入一个新纪元,被称作“世界公路史上的伟大奇迹”。

拨开历史的尘烟,张福林烈士同筑路大军用血肉之躯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成为川藏线上广为传颂的壮歌,他们铸就的精神丰碑,早已深深刻入了共和国的里程碑,历久弥新的隽永内涵和穿越时空的时代价值,不断地从历史深处走来。

如今,雪域高原林深叶茂、川藏沿线葳蕤延绵,张福林当年携带的种子早已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拔地、茁壮成长。而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张福林班”,高举英雄旗帜,踏着烈士血迹,继续进行着张福林的事业,赓续昔日筑路树丰碑的荣誉精神。

几十年来,“张福林班”转战西藏各地,翻雪山、涉冰河、过沼泽、钻丛林,参加了修筑甘孜机场、川藏公路、平息叛乱、边境自卫反击战、西藏民主改革,守护边防以及西藏各项建设事业,先后有36名同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全班曾29次荣立集体功,22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和标兵单位,张福林的弟弟张福立、班长文绍华、李春义及全班同志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87年5月,“张福林班”将五星红旗插上西藏边防3197高地,从此在这海拔3197米的驻地扎下了根,为祖国站岗放哨。因最初通往哨所有2187级石梯,常被称为“天梯哨所”;多年来,一批批雪域卫士登天梯守边关,做祖国明亮的眼睛,哨所也被西藏军区表彰为“耳聪目明”观察哨,4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张福林,用赤诚生命书写的使命担当,同样在亲人中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化作子孙后代为革命奋斗的不竭动力。

张福林牺牲后,弟弟张福立毫不迟疑地接过兄长手中的镐头,参军入伍,战斗于张福林献身的地方。在西藏军区工作的35年里,张福立牢记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红色家风,从一名普通士兵、班长、排长,一步步成长为共和国少将,“我们这个27口人的大家庭,就有21名共产党员,其中6人立功”,原西藏军区副政委张福立自豪地告诉记者。

70多年时空流转,从薛桂芳烈士,到张福林烈士,再到张福立将军及其子女,变幻的是沧海桑田,不变的是红色基因。理想信念的火种、优良的革命传统正在这个红色家庭一代代、一茬茬地永续传承。

一条崎岖川藏路,一曲壮烈英雄歌,一部交通奋斗史。张福林生命的翅膀,折断在险峻的川藏路上,而那条关于光荣和梦想的“公路”如今在祖国版图上裁弯取直、提档升级,连起高原盆地、串起都市牧场、揽尽雪山草甸,公路四通八达、货车川流不息、游客络绎不绝……为沿线增添了火热人气和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