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1年08月06日

故事四 老班长再遇卫生员

(上接第五版)

“好久不见了,当年我们可是无数次并肩作战,甚至还相互托付了生命!”战友相见,深情难掩,蒋海泉和周文富的一席对话质朴而感人。

蒋海泉和周文富都是康定人,二人相隔一年加入藏民团。后来,二人都是侦察排7连9班的战士。期间,蒋海泉是副班长,周文富是卫生员。

加入藏民团不久,蒋海泉就代表甘孜州参加全省大比武,并获了奖,奖章到现在依旧保存完好。1965年,蒋海泉担任了侦察排的副班长,并遇上了学成归来的周文富。那时候,侦察排共有12人,配置的装备很齐全,包括马、马刀、冲锋枪、医用物资等。

“酒精、纱布、止痛药是最基本的,要是这些都用完了,还有急救包备用。” 周文富告诉记者,当时部队总是第一时间考虑侦察班的医用物资。如今,周文富家中还保存有一个当年的急救包。对他来说,这个急救包是自己精忠报国的见证,更是承载藏民团热血印记的一份珍贵史料。

那时候,蒋海泉和周文富的作战地集中在道孚县,其中该县各卡乡的土匪一度令大家头疼。为剿灭土匪,战士们终日忙侦察,白天不敢生火做饭、感冒不敢咳嗽、受伤不敢呻吟,作战要求十分严格。正如蒋海泉所说:“为了不让土匪听到咳嗽声,战士们挖了很多小洞,实在忍不住时,就对着小洞轻声咳嗽。有时候为避免耽误工作,很多战士受了伤也硬撑着。”

说起共同的剿匪记忆,蒋海泉和周文富不约而同说起了两件事。

有次连队在侦察时,一名新兵看到一片浅林里有人,为兼顾剿匪和避免误伤老百姓,这名新兵拿着手枪近距离查探情况,不曾想,刚好着了土匪的道。这些人边跑边开枪,打伤了这名新兵,彼时,蒋海泉和其余战友正在营地校枪。虽在枪响后第一时间赶来,将土匪堵在一垭口处,可因土匪熟悉地形,还是逃掉了。好在后来蒋海泉和战友们一鼓作气,才将这帮土匪消灭掉。

另一件事则是冬日玉科剿匪。玉科位于道孚县东北部,最高点海拔达4500米。因正值寒冬,蒋海泉和战友们带上一周的干粮,4个手榴弹,200发子弹和5个弹夹,集体蹲守在玉科雪山剿匪。为了不被土匪发现踪迹,战士们半匍匐前进,到达山顶时,双腿全被冻伤。

“熬到天黑时,大家用柏枝生火取暖,因为太冷,双腿直接放进火堆烤都没知觉,现在想来都很心酸。”周文富介绍说,为了帮战士们缓解伤痛,他直接用剪刀剪开了一条条裤腿,如今每每看到或说起剪刀,他脑海中总会浮现当年的景象。

老兵的故事还有很多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我要永远跟党走,永远做一名退役不退志,退休不褪色的党员。”作为有着56年党龄的原藏民团老兵兰木加对党恩国情有着自己的理解。

兰木加表示,很庆幸人生中尽了公民服兵役的义务。在20多年的部队生涯中,每一次和战友们同生死共患难,都给自己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经历。

值得一提的是,兰木加还曾有幸接受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那是在1966年10月,他作为康定军分区唯一的代表,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予的,我是沧海的一滴水,要是没有党和国家的支持,我将一事无成。”兰木加郑重说道。

相较于老兵,1978年入伍的伍金多吉算是“年轻人”。伍金多吉是乡城人,退休后多数时间都在外地,为再度见到前辈和战友,他专门从外地赶了回来。“我稍微年轻点,应该时刻关照老同志。” 伍金多吉说,自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助人为乐和勇于奉献就在内心深处扎根。

虽没参加过剿匪,伍金多吉却是“康定95洪灾”中的逆行者。“那年我35岁,每天抗洪救灾,眼睁睁看着房子被冲垮、家电被冲走,心里很是难过。”伍金多吉说,当时洪水齐腰,战士们连续一个多星期抗洪,手脚都被泡烂了。因为这次救灾,伍金多吉被评为抗洪救灾优秀个人。

“现在康定变化很大,住房、通讯、交通等设施都很好,大家精神世界也变得丰富多彩,作为共产党员,能在有生之年见证并享受这些变化,我感到非常满足。”伍金多吉告诉记者。

受哥哥影响,青年时,格桑多吉将当兵作为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后来成了藏民团的一员后,格桑多吉又将人生目标定为“让子女当兵”,如今,他不仅实现了目标,还总结出了属于自家的独有的军人精神。格桑多吉表示,每次召开家庭会议时,自己都会教育后辈忆苦思甜。

格桑多吉认为,有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必须要加倍珍惜。回忆13年前去法国、德国、意大利参观学习,格桑多吉坚信当一名中国人是最大的福气,有生之年,必当尽职尽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献一份力。

聆听着老兵们的故事,感动、震撼和敬佩一并袭来。重溯藏民团的历史,我们相信,还有独一无二的故事等待着被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