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罗博 刘洪明 李键
曾经,进藏难甚于蜀道难,千百年来只有骡马、牦牛踏出来的古道可走。如今,由公路、航空、铁路构筑起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连接千万藏家。
翻过唐古拉山,飞越横断山脉,跨过雅鲁藏布江。和平解放70年来,条条“天路”通西藏,“世界屋脊”不再遥远。
从人背畜驮到立体交通
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曾这样形容西藏的道路:“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和平解放前,从青海西宁或四川雅安到拉萨往返一次,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
西藏建设,始于交通。70年来,西藏逐步建立起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公路里程迅速增加。目前,西藏建制村村村通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88万公里,乡镇、建制村通畅率分别达94%、76%。高速及一级公路通车里程约700公里。
——铁路建设日新月异。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运营,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今年6月,拉萨至林芝铁路建成通车,至此铁路已通达拉萨、那曲、日喀则、林芝、山南等5座城市。
——“空中天路”更加便捷。今年8月7日,拉萨贡嘎国际机场T3航站楼建成投运,成为西藏最大航站楼。昌都邦达、林芝米林、日喀则和平、阿里昆莎等支线机场相继建成,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40条,通航城市66个。
数字的背后,是时代发展的变迁,更是西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性跨越的体现。
“天路”通畅促产业兴旺
沿着219国道一路向西,进入阿里普兰县,著名的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引人注目,山脚下的巴嘎乡岗莎村热闹非常。
道路通,游客至。“最近3年自驾游一年比一年多,有的村民开家庭旅馆,有的做导游,全村没有闲人。”46岁的岗莎村村民旦巴说。
岗莎村2018年底注册成立阿里首家村办企业——西藏冈仁波齐转山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拥有30多年历史的牦牛运输队发展为现代企业。
“全村参与牦牛运输队的群众增至338户、1164人,入股牦牛1164头、马1164匹。每户每年创收1.6万元以上,部分家庭年收入达20多万元。”岗莎村党总支书记多吉白玛说,他们守着山水资源提前实现小康,得益于从砂石路到沥青路的改变。
依托“世界屋脊”的独特景观,道路沿线昔日一个个闭塞山村,告别贫困迎来小康。“天路”纵横,连接的不只是万水千山,还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促进了经济发展。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那曲物流中心年货物到发量由2006年的7.2万吨增至2020年的51.8万吨,增幅达619%。
“原来靠汽车运输安全性和时效性差,现在铁路运输既快又安全,运输量提高很多。”在海拔4500米的那曲物流中心工作10年多的色尼区罗玛镇牧民吉美说。
民生福祉随“路”而至
交通,于西藏而言,是建设的奇迹,是生活的改变,更是明天的希望。
交通守护了生命。“以前全是土路,外出只能骑马或坐马车,有些病人在送医路上就没了。”对于交通变化,南木林县南木林镇恰娃村42岁的平措深有感触,“20年前亲戚家孩子突发癫痫,因为路途不便,还没送到医院就去世了。现在半个小时就能到日喀则市,出行不再是看病阻碍。”
交通带来了就业。拉林铁路的开通运营,不仅为沿线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带动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应运而生的林芝市朗县铁路护路联防队,吸纳了80名当地群众稳定就业。“以往主要收入来源是采挖虫草和打零散工,今年通过考试成为护路员。”朗县仲达镇35岁的普巴幸福感溢于言表,“每月有几千元工资,离家近还能照顾家人。”
交通便利了生活。2020年11月,位于珠穆朗玛峰脚下的定日县扎西宗乡群众首次收到了快递包裹。在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墨脱,门巴族居民拉杰也惊喜不已,他网购的冰箱竟送货到家了。“冰箱虽不是稀罕东西,但以前大件货品都不送墨脱,现在路畅通了,这种情况一去不复返了。”他说。
西藏自治区社科院研究员达瓦次仁说,西藏和平解放前,交通处于人背畜驮的原始状态,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如今一日千里的现代交通,正惠及百姓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