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1年08月18日

高原上的它们

让寂寞的“第三极”灵动起来

喜马拉雅斑羚。

亚洲胡狼。

普氏原羚。

鹅喉羚。

藏狐。

藏鼠兔。

喜山长尾叶猴。

◎徐永春 王苒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真正的“第三极”是指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那里是人类生命的禁区,但青海可可西里等空气稀薄的高寒草原却给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一片自由的空间。藏狐、亚洲胡狼、藏羚羊、普氏原羚、鹅喉羚、兔狲……这些野生动物让寂寞的“第三极”有了灵动,让无人区充满了神秘和希望。野生动物摄影师徐永春用镜头记录下了青藏高原大量野生动物珍贵、动人的瞬间。

西藏野驴是青藏高原大型草食动物,栖居于海拔3600米至5400米地带,对高寒低温具有极强的耐受力。这幅照片拍摄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腹地海拔4500米的青海省玛多县黄河乡。

这幅照片显示的是在青海省天峻县阳康乡境内抓拍到的野生藏狐“萌宝”与其“家人”在洞穴附近追逐嬉戏的生活场景。藏狐主要分布于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地带,多在地势开阔的高寒草原和高山草甸生境中活动,是一种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犬科动物。

与其他种类的狐狸相比,藏狐的脸圆而胖,眼睛小、鼻子宽,看上去有些“呆萌”。到了冬季,藏狐由于毛发长得厚实蓬松,藏狐的脸显得更圆,四肢也更粗壮。如果不是有粗大的尾巴,藏狐看起来更像“小号”的狼。

喜山长尾叶猴是长尾叶猴属在中国分布的唯一一种,主要分布于西藏南部的林区,数量稀少,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喜山长尾叶猴有长长的后腿和尾巴,可栖息于海拔超过5000米的喜马拉雅高山森林和山地灌丛,食物由叶、果实、昆虫、脊椎动物组成。喜山长尾叶猴比其他叶猴更适应地栖,但也在树上觅食。

两只年轻的藏南猕猴挂在树上,倒立着玩耍嬉戏。藏南猕猴是典型的猕猴属动物,躯体粗壮,仅分布于中国藏南地区。

藏羚羊属于偶蹄目牛科山羊亚科藏羚属,是青藏高原特有种。它的中文学名为藏羚,但人们习惯称之为藏羚羊。藏羚羊是一个古老的物种,早在地球的远古中新世时期,青藏高原上就生活着古藏羚羊。藏羚羊是地球上众多羚羊的一种,是动物长期适应环境、不断分化后形成的一个种群。

这幅照片显示的是3只鹅喉羚扭头面对远处摄影师的镜头,它们的脚下是风化的礁石和顽强生长的绿植,这样的自然环境是鹅喉羚的家园。鹅喉羚是典型的在荒漠、半荒漠区域生存的动物。

一小群普氏原羚在草原上觅食,它们在冬季才结大群出现,白色的臀斑和优雅的体态使它们格外醒目。普氏原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之一。

兔狲常单独栖居于岩石缝里或利用旱獭的洞穴,鼠兔是它们的主要食物。兔狲被称为草原上的“小杀手”,猎食能力非常强,只要不是体形太大的动物,兔狲都有能力将其拿下。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高寒低氧,但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物种,藏鼠兔却适应得非常成功。在海拔3200米至5000米的草甸无人区,都能看到藏鼠兔的身影。青藏高原上的绝大多数食肉动物很大程度上依赖藏鼠兔,它们不仅在夏季是许多动物最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因为不冬眠,它们一年四季都会受到中小型食肉动物和猛禽的捕食。

黑熊是一种森林动物,活动范围广泛。从海拔600米的热带雨林到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都有黑熊栖息。黑熊的体毛黑亮而长,下颏白色,胸部有一块“V”字形白斑,像半个月亮,这是黑熊最明显的特征。

喜马拉雅斑羚为典型的林栖兽类,栖息在陡峭的山地森林。喜马拉雅斑羚的奔跑速度很快。四肢肌肉很强健,同时有着利于攀岩的足垫。它们不但可以攀登陡峭的悬崖,还可以在岩壁上快速行动,甚至奔跑。幼年的喜马拉雅斑羚就会跟随年长的同类训练攀岩和奔跑的能力,将陡峭的山崖当作玩耍的乐园。

亚洲胡狼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分布在中南半岛、喜马拉雅山南坡、中亚至欧洲、非洲等地,主要生活在干燥空旷的地区,开放的稀树草原、沙漠和干旱的草原。2018年7月,西藏生物多样性影像保护机构首次通过影像实证记录的方式,确认亚洲胡狼在中国有野外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