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 文/图
2018年6月14日至18日,走了一趟川西北。基本线路:成都—雅安—泸定—康定—丹巴—小金—映秀—都江堰—成都。历时4天,行程数百公里。同行者贵哥、刘安祥、刘欢、张樯、魏振强、余毛毛。
2年后,根据手机记录忆写。
从二郎山到跑马山
雅康高速,过天全县城不久即二郎山。此山为横断山脉之一,是青衣江与大渡河的分水岭,也是川藏线上从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第一座高山,海拔3437米。著名的318公路盘旋而上,远远望去,如九曲回肠飘浮在云雾之中。据说,上世纪50年代,筑路部队在修建这一路段时,每公里有7位军人献出了生命。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
古树那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
羊肠小道那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
……
这首《歌唱二郎山》的歌曲相信很多人都熟悉。不过今天,贵哥的车载音乐播放的并不是这首歌,而是时下火得不得了的降央卓玛的《西海情歌》——无言着苍茫的高原。想想,倒也切合眼前的情景。
记得临来的时候,在成都和蒋蓝老师喝酒,他说过二郎山之前,建议我们在天全县转转,那里史地资源极为丰富,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比如城厢和始阳,曾由高跻泰、杨端两位土司管辖,有着长达790多年的土司治理时期。因其地缘特殊,明末清初,黄虎张献忠创立的大西军横扫四川时,不少难民躲避于此。不可一世的张献忠派部下大将李定国、刘文秀领兵进驻邛州,取遗民万余家尽屠之,又杀僧道千人。天全六番招讨司副使杨之明在与大西军对峙中,带领48人敢死队出其不备,使贼溃败,后因寡不敌众,尽皆死之。至今,留有很多遗迹。
对于一贯被称作农民起义军领袖、甚至民族英雄,自封为大西王的张献忠,其狡黠骁勍、嗜杀成性、诡谲多变的人格,历来多有争议。这次旅行因时间短暂,我们未能在天全停留,跨进那段历史半步。
过二郎山除原有的318盘山公路外,还有一条修建于上世纪末的隧道,全长4180米。2018年雅康高速开通,新隧道13459米。我们来时正赶上试运行,不到20分钟就过去了,快是快矣,却少了些惊心动魄的快意。
作为川藏线的咽喉要地,泸定早在汉初即建笮都县,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川巡抚奏准在大渡河的安乐(藏语阿垄)修建铁索桥,以便入藏通途。毕,请康熙帝赐名,帝即取“泸水”(大渡河旧称“沫水”,康熙错以为“泸水”)、“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书“泸定桥”三字,刻碑立于桥头。
这也是泸定县名的由来。
尽管我们对大渡河、泸定桥的名字早有耳闻,比如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此桥,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比如更早一些的明末清初,石达开率领残部,面对翻滚的河水和清军炮火,数千男儿倒毙身亡,一代枭雄也因此折戟沉沙。
此次我们来时已是下午2点,天空正飘着小雨。
尽管13根碗口粗的铁链牢固地连接着两岸,数千块云杉木板均衡地铺在脚下,望着眼前汹涌澎湃的黄绿色波涛,我的双腿还是不争气地打起哆嗦来。据说,铁索桥也曾断裂过,分别在1970、1974、1975年,好在是部分连接处,没有人员伤亡。
仔细看,铁环上铸有铁匠铺和工匠的名字,为该桥维护的一种监督机制。
桥头依山建有观音阁,登阁可见汹涌的大渡河从远方翻滚而来。傍河而居的泸桥镇挤在窄窄的峡谷中,岸上囫囵的大山如同黑色的影子,云雾缭绕,形态万端。
14点20分,车进康定县城,当地朋友带去跑马山。
所谓跑马山,其实并非就能跑马。朋友说,跑马山在藏语中读“登妥啦”,“登”是褥子,“妥”是上面的意思。加在一起就是说这山上草丛丰厚,像铺了绿色的褥子一样,内地人顾名思义,以为在这里可以信马由缰了,于是趋之若鹜。当然,那首歌儿也起了宣传作用: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大家不约而同地哼唱起来。
上跑马山需要乘坐空中索道,我虽然不大赞成这个,但这次却让我暗自庆幸。在索道徐徐上升的滑行中,眼下的康定城时隐时现,积木一般聚拢在悠长、回环的高山深谷里,折多河仿佛一条绿色的绸带蜿蜒穿行,让人不禁想起千百年来,逐水而居的身影以及茶马古道上的蹄声。
很多挺拔的大树,云杉,松树(松果很大)。还有一种我不认识的树,身上长满绿茸茸的绒毛。
现在跑马山已经辟为公园,主要景观有:五色海、咏雪楼、吉祥禅院、凌云白塔、浴佛池、飞云廊、东关亭、观音阁、跑马坪等。后者是一个如同足球场大的平地,的确,边上的廊柱拴了两匹马,但却没有看到马的主人。
天依然下着小雨,除了我们几个人外,山上没有其它游客。我们也没有看完所有景点,临下山时,绕白塔走了一圈,拍几张照片。
朋友说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如果再早两个月,赶上“四月八”转山会,这里就热闹了。转山会是康定传统的民族节日。相传佛祖在农历四月初八诞生,浴于九龙池,故又称这一天为“浴佛节”。转山会经年演变,如今更多地融汇了踏青游览的内容,同时增添了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新的项目。这一天跑马山景区免费游览。
现在的门票是50元,索道往返50元,有些贵。
夜宿老城区。晚饭在央切尔锅庄附近的一家藏餐馆。这是我第一次吃藏餐(也可以说是饕餮,但我至今记不住都有哪些美食了,反正满满一桌子,奶茶、牛羊肉甚至牦牛肉肯定少不了,且有风干、手抓等诸多做法、吃法。也不知道余毛毛他们记住没有,别像我似的白吃了)。朋友请来了4位藏族姑娘,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开朗大方,劝酒更是花样百出。记得那晚,应我们的要求,她们唱了很多首地方民歌,《康定情歌》更是唱了一遍又一遍。
席间我借故拍照,几次到外面躲酒,都被姑娘们拉回。她们说,康巴的美景你一辈子也拍不完。
早上起来,天已放晴,但还是有些阴沉。
拎了相机,沿河岸上行,远山含雪,近山白塔、经幡,以及很多彩色的佛像画在裸露的岩壁上,后者是我第一次见到。过郭达桥不远,工商大厦前的石桥,有左右两条河流交汇,左为雅拉河,右为折多河,共同形成康定河。
说来,我也算是见过大江大河的了,但这两条河流的确让我有些惊异。也许是河道狭窄的缘故,她们从高山上一路狂奔而来,脱缰野马般地带起白色的浪花和一层层烟雾,升腾,弥漫,最终将河谷锁紧,如一条看不见的潜龙,令人生畏。
我想,这才是河流应有的样子。
石桥两边是窄窄的人行道,石砖铺就,有上班、上学、买菜者往来穿梭。据说,郭达菜市场是康定最美的菜市场。菜市场美?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估计是除了种类繁多外,更是指环境卫生吧!
吃过早饭,驱车来到城区。
在一群藏族雕像广场边,贵哥把车停了下来。
一个白色的大理石雕塑《背水姑娘》吸引着众多游客围观。说明牌上记载:
炉城圣泉水井子,源自后山五色海,泉水冬暖夏凉,入口清冽而甘甜,养当地万千生灵,润箭炉一方沃土,苍生捧为甘露,百姓都言神灵。相传除夕夜可见金鸭送喜,据说新一年能够万事如意,于是乎惊动千家万户,果不然唤起汉藏各族。齐刷刷背桶提壶,兴匆匆相约相呼,眼瞪瞪盼见金鸭,心诚诚驱灾祈福,抢一年之水头,换四季之康顺,从此为满城规矩,延生成本地民俗。虽代代未见金鸭,然辈辈都抢水头,不求飞黄腾达,但求平安幸福。
原来新年伊始,康定城所有藏、汉群众,纷纷来此背水,以示抢头水,可获得来年一年的诸事顺利。
在《背水姑娘》塑像旁有一座将军桥,长10米,宽6米,处于东大街、沿河东路、沿河西路、公主路交汇点,是阿里布果转山步游道的起点。旧桥已废,现在的将军桥是1995年夏天洪灾后,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桥东头塑有岳钟琪雕像,高约两米,身穿盔甲,手握长剑,目光如炬,威风凛凛地站在一匹高大的战马旁。
对于岳钟琪的名字,我们并不陌生。
岳钟琪,清大将,字东美,号容斋,四川成都人。由捐纳同知改武职。康熙末率军入西藏平乱,师还,累擢四川提督。雍正初随年羹尧破罗卜藏丹津于青海,后又率军进攻准噶尔部。官至川陕总督,任宁远大将军。曾疏请以陕、甘两省丁银摊入地母征收,后被清廷著为定例。又在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他以汉人而握重兵,为清代(太平天国以前)所仅见。雍正六年(1728)曾静使学生张熙劝其反清,被他告发。十年,以“误国负恩”罪免官。乾隆时再起,参与大金川之战,后病卒于四川资州,时年六十八岁,乾隆帝赐谥襄勤,并赞为“三朝武臣巨擘”。史料称,岳钟琪是岳飞第21世嫡孙、岳飞三子岳霖系后裔,出生于武将世家,其父岳升龙为康熙时代的议政大臣、四川提督,当年随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颇有建功,康熙帝曾赐予匾联:太平时节本无战,上将功勋在止戈。
岳钟琪著有《姜园集》《蛩吟集》等存世。
康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我们去过的几处外,还有木格措风景区、新都桥、雅哈景区、塔公景区、雅家埂景区、野牛沟、折多山、莲花湖、南无寺、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而最著名的当为贡嘎山。
沿大渡河而上
汽车沿着折多河而行,天终于完全晴朗了起来。路边村头,有妇女卖刚摘下来的李子、枇杷、樱桃等水果,便宜又新鲜。
我们买了一些,继续上路。
约半小时后,见路边一高大铁索桥,横跨宽阔的大渡河,连接两岸。右岸高山里有个宁静的村庄。贵哥说,那是时济乡若吉村。此地距康定县城只有32公里,海拔1400米,所以被誉为康定乃至成都的后花园。村庄以山为景,水为源,形成“背枕高山、前瞰大河,田村相融”的山水格局,环境相对独立,是一个离尘不离城的世外桃源。重要的是,若吉村跟我们以前看到的纯粹景区景点不一样,处处呈现出一种原生态。
这样的地方真想小住几日,但因时间关系只能错过。
有摩托车、汽车在铁索桥上穿行,晃晃悠悠,桥下即是波光粼粼的大渡河。想来,这也需要一定的胆量和技术吧。
桥头有高耸的钢筋水泥架子,一简陋的水泥黑板上的“红榜”写道,此桥于2007年5月18日动工,竣工于2007年10月18日,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助。
告别若吉村,我们往丹巴县而去。一路穿行在谷底山间,大渡河忽左忽右,不时有隧道和在建工程、悬崖飞瀑映入眼帘。进入丹巴境内,始见藏寨碉楼在群山之中高低错落,若隐若现,据说这一带是碉楼最为密集的地方。但颠簸的路上,相机总是端不稳,难以拍到清晰照片。
贵哥说,急个啥子嘛,我们到莫洛村尽情拍。
莫洛村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梭坡乡境内,距县城5公里,海拔高度在1900—2000米之间。村庄三面环山,西临大渡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系高山峡谷地貌。全村以藏族为主,少量汉族杂居,完好地保持着嘉绒藏族传统的习俗和文化。
如今,莫洛村已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藏文化研究者、民俗学家然纳尹正华老先生特意从丹巴县城赶来,在这里迎接我们。
吃过午饭,尹老带我们在村子里转悠,主要参观了碉楼古屋和五角碉、八角碉。听尹老说:莫洛村,古称“博呷夷”,意为藏族碉寨子,传说古时候这里是由二十多座碉楼和数十座房楼组成的一个村子。如今只剩下七座碉楼,包括不足两丈高的残碉和我们面前的这两座古楼,是可人居、宜畜藏、便设防的多功能古屋。据碳14测定其年代为80—1000年。左手边的楼房与众不同,另高二层,人们称之为“呷孟四招”,意为母碉四并,又称六楼。这类房楼在70年代有数十座,尤其是东女的都城周围,茶房、招待房等都是这类建筑,或许是东女的专门建筑。如今只剩下此处古屋保存了下来。
五角碉,一般认为是星状五角形,其实不然。其南、西、北为两个直角构成的三面,像普通四角碉形状,东边一面却是如梳齿状的三角齐指东方,当地人称作“贡依呷孟措考”,意为向往空行母的住地,它的三个角指向的是东方——甲都女王古都城。
八角碉的传说很多,有说它是风水碉,四面八方的好气息都集中在此地,从而人丁兴旺;有说它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代表着身份和地位;还有的说它是智慧之碉,当社会发展、文明提升,唯权力和财富不能服众,就产生了智慧服众的概念,随之出现了多形态的建筑,如五角、八角、十三角碉,都是智慧的结晶。至于哪个可靠,就看心之所向了。
村中很多古树挂有说明牌,有趣的是在旁边还有这样的介绍:百年古树,犹如母亲怀抱襁褓中的婴儿。不难理解,这是用来形容这些古树,为适应自然环境所呈现出的屈曲盘旋之态,让人想到岁月的沧桑。
(下转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