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阳光和煦,铺展一片灿烂,一样灿烂的还有乡城群众脸上的笑容。10月17日,在乡城县青德镇热宫村上坝酿酒葡萄示范种植基地,正在采摘葡萄的热宫村村民拥忠告诉记者,她家有7亩土地租赁给亚丁红酒庄种植酿酒葡萄,每亩获得土地租赁费用1500元,她在葡萄种植园打工,每天100元、每年打工100天,两项相加收入达2万余元。
“以前种玉米、青稞,每亩地收入就七八百元;现在把土地租出去,收入翻了一倍,打工还有一笔收入,轻松多了。” 忙在园里、甜在心里,拥忠现在已熟练地掌握了种植技术,种出了乡城“最甜”的葡萄。
机器轰隆,亚丁红酒庄葡萄酒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对村民种植出的“最甜”葡萄进行拣选、洗涤、粉碎、入罐、储存。亚丁红酒庄生产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酿酒葡萄产业覆盖乡城县3个乡镇4个村137户近1000人,实现人均增收2000余元;酒庄年产亚丁红红酒100吨,产值2500万元;“亚丁红”已成为各高端商务平台的“座上宾”,年年卖脱销。
建园区 夯实转型根基
十月的理塘,山色斑斓。走进理塘县濯桑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连片的大棚伫立在蓝天下,当地农牧民在大棚里忙着采摘小番茄、草莓、水果黄瓜等果蔬,一辆辆满载着水灵灵白萝卜的卡车依次驶出园区。
几年前,新鲜果蔬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还是“奢侈品”。如今,理塘县的“极地果蔬”已经打响了品牌。2017年3月9日正式开园的理塘县濯桑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是我州首个集农业生产、科技开发、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目前,园区成功栽培了小番茄、大棚西瓜、白萝卜、上海青、香菇等20余个品种,9万余亩“极地果蔬”产业带在国道G227沿线分布,绵延10余公里。
“我们高原上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土壤无污染,水质好,这些自然条件使理塘7月至11月都有品质一流的错季萝卜。现在我们这里种出的白萝卜、小番茄、水果黄瓜等‘极地果蔬’,不仅能满足我们本地人的需求,还能远销沿海大城市和港澳。”正在采摘草莓的甲洼镇东珠村村民阿珍骄傲地说。
在理塘的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处处科技感十足,牛舍实现对恒温恒湿的智能化管控。“每头牦牛入场时都会佩戴一个智能终端,作为牦牛唯一的身份信息,记录牦牛的年龄、体重、性别以及后续管理、疫病防控、繁育、屠宰等信息,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程追溯,信息化管理。”园区负责人周斌告诉记者,圈舍安装有视频监控系统以及环境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数据,饲养人员可通过终端数据进行科学喂养。牛舍里,一台自动撒料车缓缓驶来,有了这台自动撒料车,4名饲养员就可完成整个养殖场饲喂工作。
目前园区有13个牛舍,通过短期育肥,比传统养殖周期缩短2年,出栏体重增加50多公斤,将实现四季出栏。“一年可养育2季,一季5500头左右,一年可出栏2季,达到11000头。改善牦牛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实现鲜牦牛肉全年供应。”周斌说道。
在雅江松茸产业园一期园区内,工人有条不紊、车辆来往匆忙。从这里发出的一箱箱产品都会在十几个小时后送达国内客户手中。
雅江县八角楼乡木则西村阿多一家三口都在产业园务工。一年下来,全家依托产业园实现年收入超10万元。目前,在产业园长期就业的村民有40余人,季节性就业村民100余人。产业园年支付务工工资300余万元。
产业园还辐射全县,通过“企业经营+村民分红”方式,整合30个贫困村联合资金,建设集中连片的食用菌产业基地,实现30个贫困村年分红120万元。按照规划,整个产业园一二三期全部建设完毕后,长期用工将达150人,季节性用工将达到500人,从事菌菇产业的人员将达8000人。
产业旺、农民富、有示范、有带动,是乡村的繁荣底色。满满的幸福,则是甘孜农牧民群众当下的生活状态。努力让农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我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迈出坚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