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1年12月20日

赛手工技艺 传指尖非遗

第二届雪域手造·甘孜州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选拔大赛在康闭幕

图为唐卡类比赛现场。

◎甘孜日报记者 丁瑶 文/图

12月17日,由州人民政府、州委宣传部主办,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州经济和信息化局、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州博物馆、州非保中心承办的第二届雪域手造·甘孜州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选拔大赛在州民族博物馆圆满闭幕。

此次比赛历时5天,涉及了我州传统手工技艺类和手工创新技艺类两大类,包括:唐卡、金属、锻铜、面具、塑像、泥塑、雕刻、木雕、石雕、陶器、牛羊毛、皮革、刺绣、堆绣、织绣、酥油花、车模、旋木、藤编、竹编及其他手工艺等。

此次比赛吸引了159名选手,参赛者均是有着丰富创作经验、享有艺术成就和突出贡献并且连续10年(含10年)以上从事传统手工艺设计并制作的专业人员。

比赛邀请到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在各领域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进行评审,最终评选出我州文化传承与创新优秀人才。

12月13日,在州民族博物馆内,来自全州各地的20余名唐卡画师正用炭笔画出线条,用沾墨勾勒墨线,第二届雪域手造·甘孜州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选拔大赛在唐卡类比赛中拉开帷幕。

39岁的白玉籍参赛选手四郎泽仁,2000年便跟随国家级非物质唐卡传承人拉孟和国家级非物质勉唐画派唐卡传承人丹巴绕旦学习唐卡绘画。他告诉记者,经过20多年的勤学苦练,目前自己在唐卡绘画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在西藏拥有了自己的唐卡工作室,自己也会利用好这一次手工艺人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将这一民族技艺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当天,州文广旅局局长刘洪表达了举办此类活动的初心。他告诉记者:“我州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打造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州内的年轻人越来越需要一个展示自己手工技艺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得到专业的认可,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样一个比赛,在提升他们的艺术水平的同时,还能为他们搭建更好的平台,助力他们增收致富。”

勾、挑、抹、刻……15日,在第二场关于土陶、黑陶、泥塑、面具项目的比赛现场,选手们凭借其娴熟的技艺,将一块块“泥巴”变身成了栩栩如生的佛像,或是精美的茶具。

在现场,记者向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阿琼了解到,泥塑塑像可根据需要制作不同大小的泥塑,1.6米以上的塑像往往需要搭建支架制作,用金属代替塑像内脏,用木头架或者较为柔软的柳条制作塑像的形体,此外还需加入白杨树枝丫和檀香粉以便更好的保存和防腐防虫。

来自德格麦宿的手工艺人多加,已经学习麦宿土陶制作23年,如今,他已是州级非遗土陶传承人。“以前我们制作出来的茶具主要是用于喝青稞酒,现在进行了创新,将杯体设计得更精巧,这样也可以用于喝茶。这是我第二次来参加比赛,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交流,将更好的手工工艺传承给我的学生。”多加告诉记者。

敲打锻造、穿针引线……一件件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在他们手上慢慢成型。16日,在第三场关于金属锻造、牛羊毛编制、刺绣和服饰制作比赛现场,参赛选手在沿袭传统表现形式外,还在该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鱼通刺绣是康定鱼通地区独有的绣法,与其他的绣法不一样,主要以梭边绣还有羌针滚针为主,鱼通文化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而显得有些神秘,但祖先的足迹却用刺绣等方式留存下来,渗透在当地人的生活中。

“鱼通地区虽然说没有文字,但我们有自己的语言,所以这种技艺的手法全部都是口口相传、代代相传。”鱼通刺绣传承人赵松梅告诉记者。

以前的鱼通刺绣仅限于生活自用,没有走出去,和外面的刺绣工艺品相比,价格低廉。近几年,当地人将传统工艺进行了创新,创作出文创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鱼通文化。“现在,我们沿袭原有的一些绣法针法,又借鉴了四大苏绣的一些配色,把我们的刺绣产品做成文创产品, 做一些包、小的挂件配饰等,很受年轻人喜欢。”赵松梅说。

牛皮上作画、用酥油捏花……17日,第二届雪域手造·甘孜州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选拔大赛在最后一场比赛中圆满闭幕。

“藏文书法里包括很多种字体,现在我写的是乌钦字体,也就是楷体,藏文有不同的书法约230多种。”藏文书法传承人登真益尼告诉记者,在当地,民众很重视书法练习,基本都是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书法,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在纸上写字。

雪域高原珍贵的植物药材、纯天然植物香料精心配制……在比赛的一角,来自新龙的藏香传承人正在制作藏香,他告诉记者,藏香的制作过程很复杂,“藏香的制作集‘采摘、选配、研磨、调和、开孔牛角挤制成形、晾制、包装’等几十道传统手工制作程序为一体。其中,制作藏香最重要的是考究的原料,要用到几十味珍贵的天然香料,通过纯手工加工后才能做成好的藏香。”又因其含有多种天然香料和医药成分,对人体具有清心健脾、杀菌消毒的功效。

如今,在我州,这些民族的古老技艺正逐渐形成独特的工艺体系和传承理念,创立品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牛羊毛编织技艺传承人甲玛他告诉记者:“现在,当地开办了公司,以前没有开公司的时候,都是自己在家里编了自己用,现在我们统一在公司里进行编织,公司每月按时给我们发工资。”

我州是四川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地区,这里文化人才荟萃,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类能工巧匠辈出,其世界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均列全省第一。近年来,我州坚定以甘孜文化塑造文化甘孜的理念,始终把繁荣兴盛民族文化作为重大事业、重大责任,全力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卓有成效。

我州目前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4项、国家级25项、省级85项、州级项目555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101人、州级595人。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095处(包括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8处、省级文保单位81处、州县级文保单位996处)、文物点3520处,国有馆藏文物4439件,寺藏文物数万件。全州州级以上非遗项目数量和各级文保单位总量均位列全省第一。此外,我州还有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26个、特色文化之乡11个、文化古镇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71个。

此次雪域手造·甘孜州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选拔大赛,为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了我州优秀手工艺人才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