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记者 周燕
站在山顶鸟瞰石渠县城之貌,色彩明快的藏式住宅由两面的山坡向谷地蔓延开来。孩子们背着书包,开心地跑进校园;在县城广场上,农牧民群众闲坐着聊天、晒太阳,很是惬意;地震前,这里的街道尘土飞扬,没有红绿灯,如今,县城纵横交错的马路宽敞平整,车辆川流不息、井然有序。
43岁的刘明建是石渠县虾扎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在医院工作已21年。
“我们的医院从地震前的低矮小瓦房到地震时的‘帐篷医院’,再到设备一流的现代化医技大楼,感觉做了一场梦。”刘明建说,如今在医院工作虽然忙一点,但看到很多农牧民群众能在家门口看病,感觉很欣慰。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的石渠县,平均海拔4520米,属于高寒地区。地震前,石渠的整体医疗水平还是比较落后,当地群众有了大病,一般会选择去玉树、康定或成都等地治疗。
作为灾后重建中的民生工程,医院是最早投入运营的单位之一,灾后重建让石渠的医疗卫生系统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
1999年,刘明建从甘孜卫生学校毕业来到石渠县虾扎镇中心卫生院,成为一名高原医生。“那时候的卫生院是一片低矮的小瓦房,医疗设施缺乏,房屋破旧,整个卫生院仅有6名医生,打针、输液、开处方,全套流程都得自己来。”刘明建回忆道。
“后来慢慢改善了,修建了新的大楼,2015年我们卫生院拥有了第一台崭新的B超机,现在卫生院硬件设施都已经跟上来了。”刘明建表示,卫生院硬件设施在不断完善。
近年来,石渠县进一步提高了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全力维护牧区人民健康。建成石渠县藏医院门诊部,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更加多元的诊疗服务,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健康咨询等诊疗服务。为切实方便农牧民群众就医购药,门诊部实行全年无休、双休日照常上班的工作制度。
门诊由藏医专家门诊、藏医普通门诊、藏医传统疗法室、藏药房、收费室等临床科室和功能科室组成。采用特色治疗方式,在传统藏医药治疗方式的基础上,为针对治疗高原性疾病、慢性病、骨关节炎等各类疾病增设了“藏医特色疗法室”,藏医特色疗法融合了“南派藏医特色”及“中藏医养身保健”等治疗方法,具有简单、方便、安全、疗效快等优势。同时,结合藏医外治疗法的放血、火灸、角吸、涂擦、熨敷等诊疗技术,辅助使用纯绿色中藏药材配制的“麦旁系列”制剂,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比现代医学更具特色与优势。
同时,根据石渠县临床急救用氧及灌装氧气的需求,增加了石渠县人民医院中心供氧系统端口,并对其灌装装置进行了升级。灌氧装置升级后,灌装装置连接两个氧气罐,进行复合排管,随时使用。中心供氧系统和灌装装置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会有提示和报警措施,更加利于进行维护和管理。中心供氧系统及灌装氧气装置的升级,不但方便了石渠县医院管理,和传统的供氧相比,用氧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也为需氧人群提供了足量的氧源,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水平,使病人得到了及时抢救和治疗。
“过去镇卫生院大病看不了,村民还得往县医院跑,现在好了,在家门口什么病都可以看,医生水平也高,收费不贵,我们看病越来越方便了。“虾扎镇村民曲扎高兴地对记者说,脸上笑开了花。
2018年,作为成都市金牛区对口援建石渠的干部,袁莉从成都市金牛区中医医院来到石渠担任石渠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兼任石渠县卫健局局长助理。她不仅带来了现代化医院的管理理念,而且很注重当地藏族医护人员的培养。2020年伊始,她组织实施“天使的心跳”先心病救助项目进驻石渠,走进雪域高原深处,为石渠县先心病儿童救助出谋划策,让健康扶贫更加细化落实。
“很多人都觉得石渠偏远,石渠苦,但我觉得很有挑战性。在石渠,我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石渠的变化,越来越好,这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一切是有意义的。”袁莉说道。
路面变好了,交通便捷了,房屋漂亮了,物资逐渐丰富,石渠的变化清晰可见,每当看到这些,袁莉都非常满足,接下来她想做好“传帮带”,让几个项目继续运行下去,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这些成果也不会消失。
如今,地震已过去12年。走在石渠街头,你能真切感受每个人脸上洋溢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