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2年05月17日

虫草山上党旗飘扬

我州“流动网格+伴随服务”有效破解末梢治理难题

巡回法庭开到了虫草山。 本报资料库图

◎州市域办

近年来,我州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契机,创新搭建“帐篷”治理平台,健全“马背”服务队伍,丰富“流动”网格治理方式,推动从源头到末梢的全程治理,有效破解牧民逐水草远牧季和虫草松茸采挖上山期基层末梢治理难题。

“帐篷综治”站点,让治理到达群众边

理塘县是我州南路片区最大的虫草产区,每年5月至6月的虫草采集时节,虫草采集点达100余个,来自县内外逾3万多名群众同时进山采集,人员复杂管理难、细节隐患防控难、社会维稳治安难,成为虫草采集期社会治理工作的“三难”问题。

理塘县的问题是全州虫草采挖期末梢治理的缩影,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是有效规范区域社会治理的关键。我州坚持党建引领、体制引领、共建引领,在虫草松茸采挖临时聚居区、牧民定居集中安置点,建设帐篷党支部、帐篷综治站、帐篷警务室、帐篷夜校、帐篷医疗点、帐篷服务中心等综治站点872个,搭建起“全方位、宽领域、群众适应”的社会治理平台,有效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实现“群众在哪里、综治就延伸到哪里,虫草采挖点在哪里、基础就夯实到哪里”。

在白雪皑皑的群山中,帐篷顶上鲜红的党旗猎猎飘扬,成为全州565个虫草集中采挖区最亮丽的风景线,临时党支部让农牧民群众有了“主心骨”,帐篷综治站点成为社会治理的“前线指挥所”,千名干部群众随万人虫草大军,进山开展“伴随式”服务管理,与群众同吃同住,将社会治理触角有效延伸到群众身边。

“自从有了临时党支部,我们采集虫草更放心、更安全了,也不担心会有矛盾发生;以前我们采挖虫草晚上回住处不知道做什么,现在每天晚上就在帐篷里听干部讲党的好政策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在理塘县达色卡虫草采集点甲洼镇东珠村村民泽邓趴在广袤的草原上,手持“小板撅”,脸上挂满了兴奋。巴塘县波戈溪乡群众此乃多吉欣喜地说,在虫草山上,没有以往可见的不良场所,小卖部也禁止销售酒类和违禁品,禁止携带管制刀具,摩托车一律禁入虫草采集地,政法干部、乡镇干部和县上组织的“红袖套”隔三差五就到山上来巡查一次,一方面给我讲授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帮我们解决问题和困难,让我们有了依靠。

“马背服务”队伍,让治理走进群众中

我州辖15.3万平方公里,幅员十分辽阔,受地理条件限制,受基层治理基础影响,受群众生活习俗束缚,偏远农牧区群众的社会服务、法治服务存在较大真空,基层群众接受社会服务平台较少,依法参与社会治理意识淡薄、能力偏低。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打通源头到末梢的全程治理的关键。

马在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草原人的一生,大多数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州内广为传颂的一部部史诗,从格萨尔王到茶马古道,几乎就是一部马背上的历史。

我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群众喜爱”的社会治理方式上创新探索,充分发扬“马背文化”,利用“马背”这个载体,有效整合群防队员、调解员、维稳综治员、一村一警一法律顾问等力量,组建马背巡防队、马背调解队、马背宣传队、马背协商队等服务队伍1832支1.4万余人,常态开展“巡山梁、访民居、进帐篷”活动,以定期走访、巡回送法、围炉夜话等方式,实施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治理,将现代化治理触角延伸到游牧群众身边。

走牧场、进帐篷,石渠县通过依托“马背宣讲队”,开展“帐篷故事会”“坝坝脱口秀”“专家搭把手”等活动,打造了“云端石渠·牧场乡音”宣讲品牌,每年真达乡马背宣讲队仅在虫草季的行程就达3万公里,(紧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