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2年05月18日

“如果没有他的保护支持,三坊七巷早已不在了”

◎新华社记者

【编者按】

新华社近日播发通讯《习近平的文化情怀》,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深厚的文化情怀,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即日起,新华社以“习近平的文化情怀”为题开设栏目,推出系列报道,回访习近平总书记关怀过的文化人物、关心过的文化事业,以生动平实的故事,唤起温暖记忆,重温深情嘱托,更加坚定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

2021年3月24日下午,正在福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城沸腾了。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言者恳挚,听者动容。

习近平总书记同这片古老街巷之间,有着一段跨越三十年的守护情缘。

福州三坊七巷,被称为“里坊制度活化石”,见证千百年历史变迁。上世纪80年代,城市开发热潮的冲击下,这里一度岌岌可危。

坊巷北隅,林觉民故居静立闹市。其门前的文物保护石碑上,赫然写着大大的“拆”字。

紧要关头,一场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会上一锤定音:“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从“拆”到“修”,一字之变,展现的是城市管理者的远见和魄力。

“100多天时间就把这里抢修起来了!不久后,三坊七巷里其他历史建筑也陆续被修缮、保护起来。”时隔多年,回忆那次文物“解救行动”,福州文史专家李厚威记忆犹新,并一直感念着习近平总书记,“如果没有他的保护支持,三坊七巷早已不在了!”

推动确定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条例、建立文物局和考古队、要求城建项目立项时需文物部门盖章……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为当地建立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奠定根基。

“从保护文物本身,到提升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将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视作同等重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留给我们的智慧和财富。”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说。

三十多年过去了,从“保下来”到“活起来”,三坊七巷活态遗产焕发着新的生机。

走进三坊七巷,但见白墙黛瓦、飞檐翘角,与软木画、油纸伞、寿山石等民间艺术业态相映成趣;古厝连绵中,各类主题博物馆、(紧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