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希望的高原田畴,科技动能激荡的身影,频频闪现。“耕地机、整地机、播种机一股脑上田‘炫技’,一天就能完成一家人半个月的活路。”近一周内,甘孜县生康乡2600余亩的田野,即将全面完成青稞和油菜的春播任务,这让县农牧和科技局总工程师王媛掩不住兴奋:“有了80台次智慧农机助力,千余亩的田园综合体打造并不费劲。”
众所周知,现代高效农牧业是农牧民致富的好路子。这一年来,为应变局、开新局,我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方针,按照标准化、规模化要求,在稳定粮食播面和产量的基础上,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院州”“校州”合作,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三大行动”,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3.5万人次,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6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4077户;推广各类农机具782台套,新增农机总动力10742千瓦。
“截至去年底,全州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已达到60%,较全省平均水平略高,但距离‘十四五’全省需达70%机械化水平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州农牧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州地形复杂多样,东部地区成片规模土地较少、南部地区土地碎片化严重,使得不同地区机械化使用率有一定差别,但“动力变革”是大势所趋,势必为全州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日益强劲的源动力。
牧业强优势▷做响“区域品牌”
我州作为全省最大的草原牧区,牦牛主导品种优势和特色突出,是名副其实的牦牛资源大州。从5月初甘孜牦牛产业集群赫然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便可见一斑。
春夏之交,在原色达县国营五七牧场“万头牲畜养殖基地”,“落户”于此的云端畜牧业有限公司,综合大楼、草料库房、养殖圈棚、试验车间、良种牦牛……一应齐备。厂区一门之隔的五七牧场广袤无垠,数间冬暖式半钢架日光温室大棚显得格外醒目。
“冬春季人工喂养防止牦牛因寒掉膘,也破除高寒牧区牦牛‘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云端畜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彭艳武告诉记者,“公司于2020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通过‘合作社(家庭牧场)+农牧户+加工’模式与县内多个养殖合作社签订有机绿色牛肉收购协议,适当提高收购价格、解决运费的方式惠及牧民;建成当年,产值250余万元,向5个占股乡镇分红26万余元,2021年产值和分红更是翻了一番。”
为积极探索高原牦牛养殖新模式,努力补齐现代畜牧业发展短板,色达县实施一系列措施:对12个牧区乡镇出栏排名前三的乡(镇)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1万元奖励;投资1.47亿元,建成3.15万亩的牦牛产业园区一期工程;引进4家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吸纳9537户牧户加盟……
今年更是尝试在全国涉藏地区破解草畜矛盾、夯实草原畜牧产业发展基础、完善健全草原畜牧业全产业链等方面先试先行,计划到2025年投入资金8.4亿元,从种草、养畜、加工、冷链、物流、品牌、科技、销售等关键环节“培优强势”,深入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全面转型,特别是在维护青藏高原草畜动态平衡条件下,就草原有限资源高效利用和草原畜牧产业全面振兴,形成一套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色达模式”。
色达转型升级草原畜牧业只是我州牦牛产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式转变的一个缩影。去年10月,我州提出打造国家级牦牛特色产业集群的总体规划,启动建设理塘、甘孜、色达、石渠、九龙5个牦牛产业园区。
未来,我州不仅致力形成“牦牛养殖+饲草种植+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牧旅结合”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锚定“2024年13个实施县(市)牦牛年出栏49万头以上、产业集群区域内牦牛全产业链产值达90亿元以上”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接下来全州上下将紧扣州委总体工作格局和“产业布局区域化社会化,园区建设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方式资本化市场化,农畜产品品牌化绿色化”发展思路,加快布局“三江六带”现代农业产业带,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新“三品行动”,大力推广康青系列、九龙牦牛、昌台牦牛等优良品种,完成牲畜改良28万头(只),建成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11万亩,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让土字号、乡字号的小宗类地方特色产业逐步壮大,以响亮的“区域品牌”让“有机之州”如潮涌至。
如今,甘孜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蓄力勃发,酝造着现代高原特色的变局,力争到2025年培育1个国家级、10个省级、30个州级现代农业园区,打造3个十亿级、8个亿级、2个千万级全产业链,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