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2年05月27日

铁索铸军魂 太行耀金山

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之一刘金山的传奇人生

《飞夺泸定桥》实景剧剧照。 本报资料库图

刘东升在父亲碑前留影。 本报资料库图

◎刘苏芳 王永模 王渝孜 搜集整理

2011年5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主持人肖艳在泸定桥纪念馆拍摄《重访纪念地——飞夺泸定桥》电视节目时,泸定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罗楚凯利用休息间隙交了一个手机号码给我,并说:“这是一个姓赵的同志电话,他来电话说,飞夺泸定桥22勇士刘金山是他外祖父,是否真实,请去电话联系看看。”

经过联系,得知这个姓赵的同志叫赵鹏,在苏州市工作,他在红色网站上浏览到泸定在寻找当年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消息。特地打来电话,随即又联系上了刘金山的大女儿刘东江、四女儿刘苏芳,她们都滔滔不绝地讲述了父亲刘金山的夺桥故事,而且还说是活下来的18个勇士之一。当年5月24日,赵鹏用快件寄来了刘金山勇士非常珍贵的照片和史料。后来刘苏芳、赵鹏又先后专程赶赴泸定桥上瞻仰和体验红军飞夺泸定桥那段“奇、绝、惊、险”的战斗情景,并代表全家人向泸定县赠送了《刘金山自传》和刘金山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军衔时的照片共8张,填补了泸定县没有刘金山勇士照片的空白,也是泸定县几十年来寻找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又一重大收获,他对于学习、传承、弘扬红军飞夺泸定桥的革命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看着档案,原来刘金山是著名的钢铁勇士,在他的军旅生涯中,有许多的故事。

参加革命队伍

刘金山,江西人又叫他牛娃子。1908年出生在江西赣南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三岁时母亲去世,所以对母亲的印象一点都没有。八岁时,父亲也去世了。从此就成一个没妈没爹的孤儿。这时,地主就让他去放牛劈柴。他还没有牛背高,却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赶着牛上山,回来时再砍一捆柴交给地主,不然就没有饭吃。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不得温饱,更没有人身的自由,只是不停地干活,不断的受鞭笞,成为一个奴隶。后来,红军到了赣南活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刘金山家乡闹“红”(革命),他深受革命的影响,仿佛从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明。他那时候还不懂得什么叫革命,只知道出来革命就有饭吃,不受地主恶霸欺凌。于是,1929年10月,他毅然秘密参加了赣南地方农民游击队。赣南山高林密,他常常是白天分散上山或下地干农活,到了晚上,就在脸上抹几把锅底灰,打着红旗,随着队伍出发去打土豪分田地。乡亲们都说他是“满脸黑灰”,一身破衣地走进革命队伍的。11月初,上级决定组织赣南农民游击队暴动。刘金山从来没杀过人,但眼下杀的是骑在穷人头上的恶霸地主,从他

懂事起,就受尽他们的欺凌,现在要报仇了,所以就不怕了。但在拿刀前,他还是喝了酒壮胆。在这次暴动中,他们就杀了六个反动恶霸,夺了八、九支枪,武装了自己。之后,刘金山又动员不少农民兄弟参加了游击队。

12月份,赣南地方农民游击队改编为赣南游击队。1930年1月,红军扩编时将赣南游击队扩充到红35军,刘金山在红35军308团任班长。

1930年是红色区域和红军大发展的一年,10月,蒋介石调集十万兵力,对江西革命根据地开始实行围剿。党中央、毛主席率领红军开展了反“围剿”。刘金山参加了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除第一次反“围剿”是执行牵制任务外,其余四次都是参加前方作战。

1931年春,蒋介石不甘心于第一次围剿的失败,又调集二十万兵力分四路大军向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毛主席率领三万红军,依靠地方武装和群众配合,在东固、富田、中洞、白沙、广昌和建宁等地横扫七百里,打破了这次围剿。特别是刘金山奉命带队在激烈的富田战斗中,战士们英勇杀敌,不怕牺牲,打垮了敌人的疯狂反扑,取得了富田战斗的胜利。

1931年6月,蒋介石两次围剿失败后,赤搏上阵,调集三十万兵力发动第三次围剿。刘金山奉命率领部队参加莲塘、良村、老营盘,高兴圩等战斗。1932年初,部队编入红四军十师,刘金山先后任副班长、班长。合编整训后,参加了攻打赣州城的任务。赣州城三面环水,一面环山,地势险要,敌人的防守也很坚固。赣南山区都是崇山峻岭,山高林密,刘金山与敌人的鸦片烟枪部队(广东敌兵都是两支枪:一支步枪,一支鸦片烟枪)相遇,鸦片烟兵战斗力很差。刘金山一个人与五、六个敌人遭遇,开始拼刺刀,而拼刺刀一向是刘金山的“绝活”,一连刺倒敌人四个,剩下的两个逃跑了。这时夜幕降临,趁天黑,急行军下山,摸到赣州城墙边,参加攻城战斗,一次又一次强攻未能打开城门,后来用炸药装在棺材里炸塌一处城墙,部队才攻进赣州城,在战斗中刘金山也挂了彩。攻下赣州城后,毛主席随即东征打龙岩、天宝山,攻占漳州。准备攻打漳州前,毛主席还亲自给部队作了战前动员。攻打漳州,途经天宝山,是通往漳州的天然屏障,敌人的一个教导团在这里防守。刘金山率部队进攻天宝山,打得很艰苦,几乎打红了眼,枪管打红了,干脆脱下上衣,赤膊上阵,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血战。部队夺取天宝镇后,直逼漳州城。攻入漳州城内才知道城中无兵把守,只是一座空城。部队又去占领了机场,俘虏了一名飞机驾驶员,并缴获了一架敌机。部队还将缴获的大批款子、药品、食盐、布匹等物资,全部运到了根据地(瑞金)。刘金山非常高兴地说:“这一仗是毛主席亲自指挥的,打得酣畅淋漓。”6月,刘金山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刘金山的一生与中国革命事业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1933年春,蒋介石想扑灭革命的火种,竭力鼓吹“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共”的反革命政策,再一次调集五十万大军第四次围剿红军。为了保障红军主力在黄狮渡一带歼灭敌人,刘金山奉命参加黄坡、草台岗的阻击战斗。在黄坡伏击战中,刘金山打得异常顽强,他的子弹打光了,就与敌人拼刺刀,后来刺刀拼断了,就用枪托砸,到枪托也砸断了,还有五六个敌人包围了他,情急之下,他竟然神奇地拔起身边碗口粗的一颗树,绕身横扫,砸得敌人昏头转向,四处逃窜。在战斗结束的总结大会上,刘金山受到了团政委王平同志的表扬,并由班长提升为排长,编入红一军团二师五团三营九连。从此,刘金山就以机智勇敢,不怕死而闻名全军上下。

1933年10月,蒋介石又调集一百万兵力,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刘金山奉命率一个排在兴国坚守三个碉堡,与敌人战斗一个半月,白天阵地被敌人打坏了,夜间再修补。战士们打得都很艰苦,也很勇敢,衣服都成了布条条,在与敌人拼刺刀中,刘金山连续刺倒四个敌人,不料侧面一个敌人扑了上来,他急中生智,飞起一脚,敌人被他踢翻了,但敌人的刺刀在他的小腿上割下拳头大的一块肉(治愈后,左脚小腿上还留下了一块凹进去的伤疤),最后,还是用手榴弹和地雷打退了敌人,守住了阵地。这次战斗,全排人人受伤,被评为模范排。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挠,给红军带来了巨大损失,中央被迫放弃红色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刘金山随中央红军长征,部队为左路前卫,连续冲破敌人三道封锁线。11月,为冲出一条血路,红二师为先头部队渡过湘江,与敌浴血奋战,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后,继续向贵州黔北挺进。

铁索铮铮铸英雄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回师遵义的土城战斗中,刘金山奉命带尖刀排攻打土城,全排战士打得勇猛顽强,由于敌强我弱,我军腹背受敌。为避其锋芒,我军主动撤退,在战斗中,刘金山不幸身负重伤,难以行军。领导决定给他一些钱,留在老百姓家里养伤,但他坚决不去,无论如何也不肯离开部队,不愿离开生死与共的全排战友,一定要跟着大部队行军,他这个排的战友,也一定要他跟着大部队行军,战士们哭着也不愿意离开他,连拖带拉架着他走。刘金山拖着病弱的身体,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信念,他始终没有掉队,随主力一起穿过了滇(云南)、黔(贵州)、川(四川)等地,刘金山的伤也慢慢的好了。漫长的行军和频繁的战斗,部队伤亡很大,但有不少老百姓充实了队伍。伤愈不久,正赶上飞夺泸定桥战斗。

5月下旬,刘金山和战友随红四团跋山涉水,艰苦行军,辗转来到安顺场渡口,蒋介石派部队前堵后追,妄想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红一师一团在杨得志团长的指挥下强渡大渡河,打开了北进的第一条通道,但是人多船少,河水瀑涨,无法架桥,敌机在头顶盘旋、投弹,敌人重兵已经从几个方向追赶。红军数万人马仅靠三只小船渡河,就将处于两面受敌的险恶境地,很可能会蹈太平军石达开的覆辙。然而就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那一刻,毛主席当机立断,下达了死命令——抢夺泸定桥,其部署是:左纵队必须在三天内,右纵队必须在两天半内赶到泸定桥。他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万一无法夺取泸定桥,则刘伯承、聂荣臻率领右纵队到川西打游击,开辟根据地。中央和军委继续活动,寻机北上。

27日凌晨,漫天大雾,大渡河两岸白茫茫一片,只有大渡河水发出震天怒吼,红四团临危受命,担任左纵队先头团。临走时,陈光师长讲话说:“中央军委和几万红军期待着你们尽快拿下泸定桥,夺取泸定城,任务十分艰巨,我们相信红四团能完成这一任务。”

红四团以急行军速度奔向泸定桥,沿途不少路段是盘旋在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下面是惊涛骇浪的大渡河水,令人目眩。队伍行进的第一天,边打边进,前进了80里;第二天,为坚决执行军委“限29日夺下泸定桥”的作战命令。红四团在疾风暴雨中,以一昼夜240里的速度挺进,于29日清晨按上级命令,占领了泸定桥西岸,并立即对桥进行侦察和召开全团干部会。

泸定桥飞架于大渡河上,它的磅礴气势和险峻果真名不虚传。桥上的大部分木板已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泸定城内,妄图据险固守的敌人在桥东岸修筑了大量工事,机枪、火炮集中在桥头附近,不断向我军射击,封锁了桥面,阻止红军过河……

全团连以上干部大会决定:由第2连挑选22名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组成“夺桥突击队”,廖大珠任队长,刘金山任指导员;由第3连组成“铺桥突击队”,王友才任队长;由曾庆林统一指挥全团百余挺轻、重机枪,掩护夺桥和铺桥行动;由赵章成率炮兵营,消灭敌炮兵阵地和主要火力点;由陈世渠率教导营阻击泸定、康定方向的援敌。

下午四点,黄团长、杨政委站在桥头坐阵指挥。夺桥的总攻开始,数十名司号员一起吹响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向对岸桥头堡开火,廖大珠、刘金山、李友林等22勇士,手持驳克枪,背插大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抓住铁索,奋勇向前,勇士们快接近桥头时,拼死顽抗失利后的敌人点燃东桥亭,妄图用火来阻止我军进城。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映红了整个山谷。刘金山一手攀着烧得发烫的铁索,一手举枪射击,奋不顾身地随廖大珠跃进火海,冲入城内,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将敌人大部歼灭,残敌抱头逃窜。至此,控制了泸定桥,占领了泸定城。为红军北上开辟了道路,粉碎了蒋介石妄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千军万马从泸定桥上越过了天险大渡河。战斗结束后,刘金山才发现一只手臂已被铁索勒烫得血肉模糊,伤口治愈后,还留下了长长的一道伤疤。

六十多年后,当记者来采访他,说到飞夺泸定桥战斗时,刘老为之一振,揉了揉患病的双眼,挺了挺胸,仿佛那场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战斗就在眼前,使他终生难忘。他悲恸地说:“当时飞夺泸定桥,我们只有一个念头:冲过桥去,消灭敌人,夺桥活下来的十八位勇士,在以后的战斗中,多数都光荣牺牲了。”

漫漫长征路

红军过了大渡河,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可以大踏步地北进了,然而,摆在红军面前的是茫茫雪山和漫漫水草地。刘金山说:“爬雪山、过草地是长征路上是最为艰苦的一段路程。从江西瑞金大柏地出发时,我穿了一套打着补丁,但十分整洁的灰布军装,还打了几双草鞋备用。可几个月的行军打仗,粮食吃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变成了布条条挂在身上。过雪山时,既看不到一个人,也找不着一粒粮食。我拾来一块破羊皮,用绳子捆在身上,抵挡雪山上的寒流。草鞋早烂了,就在衣服上撕下几块布条条包裹在脚上前进。行军途中,随时都能看见牺牲的战友,排里的一位大个子班长,江西人,走着走着,就靠在冰石上永远的睡下去了!”

刘金山说8月下旬,部队进入这片有“人间地狱”之称的大草地后,行军更艰难了,草地茫茫无际,到处是深潭,时风时雨,忽而变成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夜晚,大家挤在一起背靠背的抵御严寒,遇着风暴风雨,只能浑身湿淋淋地站在草地中等天亮。在草地上,即便遇见几个藏族牧民,也因风俗、语言不同,看到红军就跑了,很难弄到吃的,凡草地上能吃的野菜,能捉到的动物都弄来充饥连皮带也出拿出来烧汤喝了。不少干部、战士吃了有毒的野菜,就倒了下去,再没有起来。

9月中旬,刘金山随军到达岷山高峰——腊子口,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最后一道险关,也是北出甘南的必经之路,山岭陡峭,到处都是悬崖绝壁,一座木桥把两边的绝壁连接起来,桥下腊子口河水流湍急,徒涉不可能。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腊子口,敌人在这里布置了两个营的兵力。腊子口桥的周围和附近的山坡上都修筑了坚固的碉堡和工事,敌人想凭这险要的地势,把红军消灭在腊子口。开始,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指挥部队几次发起冲锋,没有成功,伤亡惨重。上级命令暂时停止战斗,经过反复研究分析地形后,决定组织“夺桥敢死队”从敌人的背后打。刘金山担任“敢死队”尖刀排的排长,乘着天黑,在向导带领下,他们用绑腿带连接起来为绳子,一个拉着一个,攀上腊子口敌人右侧峭壁的后山坡,然后又悄悄地跳下岩中断层,像神兵从天而降突袭敌人,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昏头转向。在前后夹击下,终于把敌人歼灭,占领了腊子口,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最后一道关卡,实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在这次战斗中,刘金山的右手失去了一截食指,为红军北上开辟道路,又立新功。

(下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