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磨西老街是一条长约1200米的古街道,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富有文化内涵。现在街道及其房屋保持着木制楼阁、青瓦飞檐、石板路等典型川西建筑风格,街上主要以售卖旅游纪念品、客栈住宿、酒吧、小吃等为特色。今后,这里将摇身一变,成为磨西红军长征文化主题街区。
王显锋表示,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磨西老街将被打造成红军街。届时,这里将有浓郁的红色街区氛围,完善的旅游要素和丰富的旅游业态,还将有磨西长征会客厅、党群活动室、党员驿站、红色图书馆等系列红色阵地项目。
磨西老街不远处,坐落着毛泽东同志住地旧址和磨西红军长征陈列馆。从旧址和陈列馆出发,穿过公路上行几步路,就到了长征文化主题酒店。对于这三大红色阵地,王显锋直言保护提升是关键,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打磨,尽早呈现升级后的“新面貌”。
长征历史步道打造是又一看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海螺沟段建设结合红军长征在磨西的线路,规划了桂花坪至磨岗岭沿途四段不同主题的长征历史步道。
记者梳理发现,四段步道在尊重历史同时,紧跟全域旅游发展大势,特色很是鲜明。具体工作落实上,四段步道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通过观光游、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让游客自主接受红色文化。前些日子,海螺沟景区党委邀请专业团队前来考察,希望通过制作本土剧本杀,助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海螺沟段建设走深走实。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磨西镇已成为省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及青少年重温革命先辈光辉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基地。同时,海螺沟寄宿制小学设立的红色课堂,既培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还培养了60名小小红色讲解员。
基于此,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海螺沟段建设瞄准红色教培基地优势,力争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增强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打响红色阵地品牌。截至目前,磨西镇共接待红色旅游团队120余批次3万余人次,其中以党政机关,大、中、小学,企业、社会团体为主。
两大长征村,新定位延伸新动能
初夏时节,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柏秧坪村和磨岗岭村韵味十足。它们地里位置不同,村容风貌不同,却同是磨西镇的“长征村”。
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海螺沟段建设中,当地着眼多层次构建定位,全方位延伸动能,正对这两大“长征村”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
柏秧坪村距磨西古镇有十多公里,是当年红军长征入甘孜州经过的地方。村里,红军长征纪念碑、桂花坪战斗遗址、柏秧坪红军井、柏秧坪红军食堂、红色温泉民宿集群、红军娃娃坟等红色资源保存完好。
而作为“中国最北红色彝寨”,磨岗岭村在有着红色资源同时,还是民族团结示范村。
这些年来,得益于海螺沟景区发展,柏秧坪村和磨岗岭村均享受到了旅游红利。村民们依托温泉资源和秀丽的山水风光,纷纷开办农家乐和民宿,用风景变“钱景”,走上了致富增收路。
如何在现有基础上,紧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让两大“长征村”再度迎来蜕变?磨西镇下了不少功夫。
“我们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柏秧坪村和磨岗岭村建设保护!”王显锋谈到,将统筹实施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或改造工程,完善旅游厕所、长征驿站(休息站)等旅游服务设施,让柏秧坪村和磨岗岭村成为集红色教育、非遗传习、特色产业、民俗体验等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村落。
从模式到项目,再到定位;从历史到今天,再到将来。纵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海螺沟段建设,我们不难发现,曾经的革命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滋养着这方土地写好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