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12.推动工业稳定增长。突出工业经济对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从产销两端双向发力,逐行业、逐市(州)、逐企业加强运行调度,力促重点地区和行业稳产增产、扩能增效,推动低增长地区和下滑行业迎头赶上、企稳回升。积极培育新增长点,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部署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争取国家新一批燃料电池汽车试点示范,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支持发展疫苗、防护设备、医疗器械等防疫相关产业,抢占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型制造、核医药、预制菜等产业新赛道。加快数字经济发展,落实国家“东数西算”部署,建设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行动,促进轻工纺织、食品饮料、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稳定增长。加快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发挥国家级和省级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稳增长中的引擎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扩区调位,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依托“天府云销”平台开展供需对接活动,拓展“四川造”产品市场。完善“贡嘎培优”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机制,强化“小升规”精准服务。
13.打通产业循环堵点。着眼增强产业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深入开展强链补链专项行动,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推动建立省际互认互通的保供体系,加大对物流枢纽和物流企业的支持力度,“一对一”解决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受阻问题。健全分级分类、动态管理的“白名单”制度,保障工业园区平稳运行和企业稳定生产。推动建立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新型显示等产业供销衔接和断链断供预警机制,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多元化采购联盟。
14.拓展外贸外资和开放合作空间。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开展外商投资服务专项行动,支持外贸外资龙头企业稳产达产增产,实施外商投资企业增资和落地奖励政策。聚焦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开展经贸合作对接活动,务实推进“外贸进口年”行动,实施千户外贸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保税维修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中欧班列(成渝)稳定运行,扩大西部陆海新通道等的货源组织范围,保持国际货运物流畅通。开展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高质量建设国家文化出口等基地,办好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等展会。统筹推进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加强与重庆等周边省份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地区合作。
15.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着眼保障粮食安全,启动实施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行动。狠抓扩面增产,完成粮食产量、大豆扩种等目标任务。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成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加快推进水利项目建设,开工米市水库、三坝水库,力争提早开工引大济岷工程,大力推进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项目。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百日会战”,保质保量完成全年新建任务。持续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行动。加大生猪稳产稳价调控力度,守住能繁母猪存栏底线。建成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办好第五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和四川农业博览会。
16.持续增强创新动能。加快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推进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实施航空与燃机、工业软件及信息安全、生命健康、生物育种和川猪等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一批中试熟化和产业服务平台,在电子信息、氢能、动力电池等领域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扩大“天府科创贷”规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聚源兴川”行动,启动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
17.多措并举稳定就业。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充分挖掘岗位资源,支持企业稳岗增岗,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鼓励创新创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引导其以平实之心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加大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服务项目等招聘力度。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对象,实施精准就业帮扶。稳定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加大组织化劳务输出力度,大力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通过以工代赈增加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加快推进零工市场建设,促进灵活就业。
18.强化基本民生保障。越是遇到困难,越要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将民生保障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加大民生领域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增量资金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统筹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残疾人福利保障等工作,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兜牢困难群众民生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动态监测和及时帮扶,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村和易地搬迁大型安置区就业帮扶行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大老旧小区改造、电梯加装力度。“一城一策”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多途径解决新市民、低收入困难群体等住房问题。
四、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19.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立足于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持续开展隐患排查整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部门协同、区域联动和会商研判,强化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紧密衔接,做好防范应对极端天气准备,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和地灾防治工作。持续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不发生重大人员伤亡。抓好地震活跃区域的监测预警和应急演练,加强区域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提高防震减灾救灾能力。科学有序推进芦山地震、马尔康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20.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回头看”,聚焦能源、矿山、交通、建筑施工、消防、工贸、水电站、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全面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针对学校、医院、商场、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加强专项排查和安全整治。
21.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完善隐性债务化解绩效与新增债务限额挂钩机制,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盘活存量资金资产资源,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兜实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底线,确保县级财政平稳运行。强化金融风险监测、排查和预警,落实主体、监管、属地责任,依法稳妥化解重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一楼一策”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
22.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紧盯危险废物、尾矿库等高风险领域,开展环境风险企业隐患排查整治。落实河湖长制,加强嘉陵江、沱江、涪江、赤水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化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加快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
23.深入推进平安四川建设。以做好党的二十大安全稳定工作为主线,统筹推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持续深化涉藏反分裂斗争,严密防范各类渗透破坏活动,捍卫国家政治安全。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住管好意识形态阵地。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入推进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拐卖妇女儿童、养老诈骗等违法犯罪,纵深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突出抓好重点领域信访问题排查化解,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五、强力推动各项部署终端见效
24.压紧压实领导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责任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推动各方面把精力集中到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上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带头抓好疫情防控、企业帮扶、项目建设、投资促进、民生保障、安全稳定等工作。对事关全年目标任务的重点工作要强化过程管理,逐项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进度和标准要求。对政策落实不力、工作进度滞后、目标完成较差的地方,实行党政“一把手”双约谈制度。
25.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对国务院33条稳经济措施和我省30条稳增长措施等一揽子政策的宣传解读,持续开展送政策入园区进企业行动,优化政策申办流程,确保政策应知尽知、直达快享。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清理和规范行政许可事项和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提高登记注册便利化水平,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让市场主体少跑路、多受益。加强政策落实督查和评估问效,及时调整收缩性政策、清理低效无效政策,适时推出增量政策。
26.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坚持周监测、月调度、季盘点,用好“红黑榜”通报机制。分区分业加强分析研判,密切关注经济增速、调查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财政收入等关键指标走势,针对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加强预警、积极应对。加强统计监测监督,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强煤电油气运统筹调度,稳定供给价格,抓好迎峰度夏电力电煤安全保供,确保不出现拉闸限电。强化舆论宣传引导,积极稳定社会预期,增强市场主体信心。
27.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着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高质量发展定力不动摇,坚决防止走粗放式发展老路,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鲜明选人用人导向,强化实绩考核,注重在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培养、检验和选拔干部。全面推广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抓两头、带中间,下深水推动政策落实、项目落地、工作落细。落实关心激励机制,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多为基层担当担责、排忧解难,多为基层创造性开展工作提供条件、留出空间,最大程度激发广大干部“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创”的勇气。深入整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减少需下级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减少与稳增长无关的文件、会议、督查、检查及活动,为基层腾出更多精力抓落实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