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奇
立冬后的雪域高原,已是白雪皑皑,平均海拔4235米的甘孜州德格县,也迎来一年最冷的时节。
11月10日,在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驻地,室外寒意阵阵,室内激情热烈——队员们正在结合最新精神,谈工作说打算。他们牵挂着对口援建的中藏药材引种驯化及人工种植示范基地:距离县城十几公里的龚垭乡和更庆镇基地里的药材怎么过冬?来年的质量与产量如何提升?南派藏医药品牌如何进一步做强?……
德格县被誉为“南派藏药发祥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产业根基,发展好南派藏医药产业,对于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保障群众健康、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具有重大意义。
中藏药业也是德格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对口帮扶十载,成都高新区通过抓好基础、补齐短板、优化环境、链接资源,逐步形成了推进南派藏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优势资源变致富资本 让南派藏医药源头“兴起来”
时针回拨到2012年,对口支援伊始,成都高新区便从产业规划、项目布局着手,探寻一条适合德格南派藏医药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
药材种植是产业发展的源头和基础。这一年,成都高新区投入58万元,在龚垭乡、更庆镇建起德格县中藏药材引种驯化及人工种植示范基地,包括中藏药材种苗繁育基地5亩、人工种植示范基地100亩,培植药材种苗75万株。
依托这一基地项目,德格县成立了第一个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与四川新荷花中药材饮片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订单收购解决药材销路问题,为当地农户实现年均增收4000元/亩。
2021年5月,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初到德格,立即对南派藏医药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向省内高校院所藏医药专家咨询求证,结合在成都高新区从事产业培育的工作经验,梳理出帮扶德格县南派藏医药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力争利用高校的专业研发能力,把当地独特的藏医药资源转变成致富的资本。
谋定而后动。2022年,成都高新区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对德格县藏医院内制剂品种进行梳理,并甄选出一款成熟制剂进行二次开发,提升质量标准、推广应用;共建德格藏医药特色种植园,充分发挥学校在中藏药材种植方面的人才、技术等优势,推动建设德格麦宿藏药谷等中藏药种植基地。
根据成都高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规划,“十四五”期间,该区还将为德格培育100种藏医临床专用道地藏药材育种育苗示范基地,全县中藏药材种植面积将突破万亩。
人才培养聚活力之源
让南派藏医药事业“强起来”
支援工作队接续奋斗多年,德格藏医药事业卓有成效。然而,多年来无一品种取得国药准字号,是德格发展中藏医药产业遇到的最大瓶颈。究其原因,缺乏人才,尤其是缺乏高精尖藏医药人才是重要因素之一。
围绕“请进来、走出去”,工作队充分链接各方资源,为当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学习先进经验,并加大合作开发力度。2017年,在成都高新区支持下,当地改造建成了德格县藏医技能职业培训学校,三层楼的教学楼里配备了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并聘请知名藏医授课,300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神,汇聚为传承南派藏医药事业的理想之光。
依托该校,成都高新区每年投入50万元用于人才培养,通过集中培训和技术扶持政策,与专业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为德格定向培养更高层次的藏医药人才,为南派藏医药事业的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打造全产业链、多层次人才库,也让南派藏医药事业发展有了强大支撑——
投资500万元的德格县藏医院制剂室改造完工,大幅提升了德格县藏药生产能力,为藏医药的研究、实验提供了场所和设备。
新建的德格县藏医院第二制剂中心,建设面积5800平方米,按制药厂标准设计、规划、建设制剂室,申报认证中藏医药饮片生产线,年产量达200吨,年产值突破亿元,是甘孜州最大的制剂中心。
2020年,成都高新区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在成都天府生命科技园打造了“四川省南派藏医药传承与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采用政府主导、多元化市场资本运作方式,联合四川省中医药科学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中医学院、国家药品评审中心等优势资源协同发展。
同时,为积极推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工作队多次前往成都中医药大学洽谈南派藏医药产业发展及“校企政”联动事宜,促成德格县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签订中藏药产业发展合作协议。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