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2年12月09日

85岁老党员泽仁翁召:党的恩情永不忘

◎刘启蓉 张化龙

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州委组织部的干部职工认识了1937年出生于丹巴县中路乡(现墨尔多山镇)基卡依村的耄耋老人泽仁翁召。老人深情讲述了她的难忘经历,从曾经的食不果腹到今天的丰衣足食,老人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让干部职工深受教育。

泽仁翁召回忆说,在旧社会,土司掌握着生杀大权、占有一切财富,农奴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根本没有尊严。父亲不能忍受土司和官绅的层层盘剥,带头进行抗争,但终因势单力薄而失败,受到土司和官绅变本加厉的迫害,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妻儿老小躲到深山老林避难。那段时间,他们全家靠摘野果子充饥,蜗居在岩洞中避寒取暖。在深山老林中过了一段与世隔绝的苦日子,经过“中间人”与千户长调和,总算结束了逃亡的日子,但由于父亲是反抗的领头人,千户长不允许父亲返乡生活,家里只剩下老弱妇孺,使本就苦难的生活雪上加霜。由于一年的收成大部分都交给了土司,导致家中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断粮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只能到千户长和亲戚朋友家中去借粮,每年的生活都是借粮还粮,循环往复。那时,除了繁重的地租之外,群众还要承担种类繁多的无偿劳役“乌拉”。年仅12岁的泽仁翁召还要被千户长安排去县衙或土司家里支“乌拉”差役,不仅没有一分钱的报酬,还要自己携带干粮,稍有不慎,就会被殴打。

1936年,红军建立了丹巴县苏维埃政权和丹巴藏民独立师。1950年,在丹巴县的大街小巷,大家都在传当年的红军回来了。当时,丹巴街头一片混乱,国民党军队和土豪劣绅听闻解放军要打过来了,都忙着收拾财物准备逃跑。泽仁翁召回忆说,当时她正在丹巴县衙里支“乌拉”差役,害怕逃跑之后会遭到官府的报复,就一直躲在县衙伙房里不敢出来。后来,县衙里来了3个穿着军装的陌生人,她下意识地向来人深鞠一躬,就准备起身去收拾房屋、烧柴做饭。这时,一位干部模样的人,也就是后来担任丹巴县(工)委书记的康慎立马叫住她,说他们是解放军,就是以前的红军,他们是群众的队伍,是毛主席让他们来解救大家的,请大家不要害怕。解放军和服“乌拉”差役的穷苦人一起动手打扫房屋、洗锅做饭。康慎书记还亲自盛满一碗米饭递到了泽仁翁召手里。

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72年,但泽仁翁召向我们讲述时仍落下了眼泪。她说,在旧社会,穷人见到土司走过都要站在路旁,还要低头作揖。她做梦也没有想到,共产党的“大官”竟然是这样的平易近人,没有一丝一毫的官架子,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康慎书记盛给她的这碗米饭,是她第一次吃到米饭,也是她这辈子吃到过的最香最好吃的一碗米饭。一碗米饭,一生铭记,一辈子感党恩。吃完饭后,泽仁翁召和她的伙伴们欢天喜地的离开了县衙,她看到大街上慌忙逃散的国民党军队和土豪劣绅。

丹巴县解放以后不久就开展了土地改革,无数像泽仁翁召一样生活在底层的穷苦人民都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土地。泽仁翁召时刻牢记着“一碗米饭”的恩情。她说,共产党就是劳苦大众的大救星,要想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就必须要听党话、跟党走。泽仁翁召于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被推举为中路公社初级合作社社长。由于表现突出,1959年,她还作为劳动代表被选派到新都、郫县等地参观,亲身感受到了祖国的巨大变化。

过上幸福生活的泽仁翁召满脸笑容地说:“现在的生活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现在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我经常教育孩子们要牢记这一切都是共产党给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无比珍惜现在的好日子。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如今,墨尔多山镇基卡依村在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支持下,依托良好的自然禀赋,一幢幢崭新的藏房拔地而起,一片片高产良田处处洋溢着喜人的丰收气息,平整的进村入户水泥路上私家车跑得欢,如雨后春笋般的民居接待在绝美风光映衬下蜚声州外。

从美丽乡村走访归来,泽仁翁召的故事萦绕于胸,久久难以忘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我们要沿着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发扬老一辈共产党员信仰坚定、对党忠诚、一心为公的优良作风,进一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