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迦·白玛
王凌义:把爱好变为事业是一种幸福
在众多的“高原朗读者”中,九龙籍的王凌义属于专业人员。目前,他不仅是成都蜀国之声职业学校的普通话与播音发声教师,还创办了自己的声音工作室。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对于王凌义来说,他对朗诵的学习最初就是从模仿开始的。
那还是在上初中的时候,王凌义所在的学校举办了一次“五四”青年节朗诵比赛,他作为班级代表参加了那次比赛。
“那是我第一次站到学校的舞台参加这样的活动,当时,连稿子都是班主任老师给我准备的。”王凌义说,“一开始拿到稿件,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朗诵,后来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在网上去搜别人的朗诵来听,然后去模仿。结果,这一听,就被那些声音给吸引住了。那时候我还不懂什么是朗诵,只是一味地去模仿网上别人朗诵的感觉,没想到最后居然拿到了一等奖。”
正是那次朗诵比赛让王凌义从此有了一个播音主持的梦想。高考结束后,他顺利考上播音主持专业,开始正式接触朗诵。
王凌义说,他们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是模仿老师。
当时,播音专业有一门课程叫《文艺作品演播》。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挨个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完之后,大家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全班同学在朗诵的情感以及整体节奏的把握上几乎都是一样的,若说有什么明显的区别,那就只剩男声和女声的不同了。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凌义说,“老师说,这样是不行的。朗诵要去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确定整体的基调、情感,不能千篇一律,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要有自己的个性色彩在里面。”
“要有自己的个性色彩”——王凌义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工作之后,他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把这一点教给了他的学生。
就像阅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朗诵者对于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其中必定融合了个人的生活经验。
王凌义认为,朗诵没有对错,只有合不合适。他说,朗诵者是二度创作人员,在朗诵时,一定要去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可盲目地“一挥而就”,要用坦诚的声音去表达文本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样才能准确地还原或靠近作者的创作初衷和情感诉求,语言艺术来源于生活,最后要还原于生活,这样的朗诵才是听众所喜爱的。
对于近几年来涌现的一些关于朗读的节目,以及出现的大批朗读爱好者,王凌义说,朗诵可以陶冶情操,是实现有效阅读、快乐阅读的最佳手段。如果从小学开始就去培养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很有帮助。如果适时再举办一些朗诵大赛,对于实现全民阅读,全民朗读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许多人说,一旦将爱好变为工作就会失去乐趣。而对王凌义来说,他很庆幸爱好能成为自己的工作。他说,能考上自己喜欢的专业,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