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记者 周燕
澄澈净透的天空、壮丽的雪山、辽阔的草甸、五彩斑斓的森林、碧蓝通透的海子交织成雪域高原最美的风景……行走在康巴大地,草木茂盛,飞鸟翔集,水清岸绿,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新画卷正在生动铺展。
“海一般的蓝、玉一样的绿”成为甘孜州最美的“原色”与“底色”。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成为甘孜人的切身感受。
我州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州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和自然保护地面积均居全省第一,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气候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也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一年来,我州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始终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立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定位,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州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立足职责、接续奋斗,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全州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高。
颜值提升的山水画卷
主色调从象征繁茂、成长的翠绿向代表成熟收获的金黄渐变。近日,记者在炉霍县虾拉沱镇村民姚大哥的手机里看到真实可感的变化。
刚过立秋节气,虾拉沱镇的青稞陆续成熟。因品种和成熟时间的不同,一块块青稞田或黄绿相间,或金黄灿烂,如同大自然的调色盘在山间铺展,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田园油画。
闲暇时,姚大哥喜欢用手机随手拍照,世代居住的村子是他镜头的焦点。说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姚大哥感触地说:“我拍到的‘绿色’越来越多了。县上的摄影家还在炉霍县境内东日贝绒(小地名:尖尖山)突遇百余只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白唇鹿,场面十分壮观,特别震撼。”这份震撼的背后,是一代代甘孜人的执着付出。
绿色,不仅是姚大哥的摄影“底片”,也是我州生态治理的“底色”。我州启动实施《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计划》《甘孜州关于全面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的意见》,在全省率先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编制并通过审核,用生态优先规划统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依托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今年以来,完成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沙化土地治理2.72万亩,义务植树57万株,提升森林质量1万亩,庭院绿化500亩、道路绿化20公里,建设花海花湖3000亩,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同时,发布实施《甘孜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划定优先保护单元21个、重点管控单元21个、一般管控单元18个;积极争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资金16.63亿元,实施项目3大类10小项。
我州还从政策法规入手,颁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甘孜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甘孜州绿色指标和生态文明考核指标体系》《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甘孜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13个政策文件,(紧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