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如何更好地将党的二十大制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实到新征程中,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推进长江、黄河全流域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一步支持四川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这次全国两会,从四川代表团的全团建议和政协委员的联名提案中,均能看到与此相关的意见建议。
本次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与云南日报、湖北日报记者联动,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槐和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副主任亢德芝,聚焦“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主题,以“水环境治理”为切入点,共话长江大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聊行动谈收获
水环境质量,三省均有“好消息”
陈槐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多年,“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陈槐说,媒体报道去年四川203个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达202个,占比99.5%,优良率位居全国前列,“新闻里面有句话我印象深刻:水环境质量创20年来最好水平。”
陈槐说,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四川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坚实一步。“从顶层设计到高位推动,从精准治理到有效监管,这些年四川做了大量工作。”陈槐介绍,比如四川先后印发实施“十四五”长江、黄河、赤水河等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重庆联防联治,推动琼江、铜钵河、南溪河达标;与甘肃、青海、陕西协同治理跨界河流,共护上游水生态安全。
苏永忠介绍,保护修复方面,昭通重点在“种、退、关”上下功夫,“以‘种’让全域增绿,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21年的47.8%增至2022年的50.1%;以‘退’畅通河道,全市累计清理整改和退出小水电站324座;以‘关’固土修复,赤水河流域关闭煤矿23座、砂石料场116个。”
“通过努力,我们实现了‘两个100%’和‘一江清水出昭通’的成效。”苏永忠介绍,“两个100%”指全市1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19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一江清水出昭通”就是境内393条长江干支流,出境断面水质基本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
“说到长江大保护,我脑海中出现‘江水东流、水清岸绿、江豚逐浪’的美好画面。”亢德芝也是从一则新闻开始分享自己的观点,“2月28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达1249头,实现了历史性的‘止跌回升’。”亢德芝认为,江豚是长江水环境的“天然检测员”,其数量“止跌回升”反映了长江水环境的不断改善。
“2022年,湖北省继续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长江保护修复提档升级。”亢德芝列出数据,深入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累计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9067个,新增植树造林231万亩、湿地修复4万亩,长江干流出境水质保持在Ⅱ类,“江豚逐浪”的美景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