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3年03月10日

大岩包上的古村——活化石

◎亮炯·朗萨

走完稻城七八个美丽的传统村落,我们到了稻城南边的东义。

这两天我们一直在东义河畔行走、活动,这里是稻城海拔最低的地方,气候温暖。

东义河,在苍翠的山谷间穿流,与稻城河,赤土河一样,一直流淌到凉山木里县,汇入木里水洛河,再流入金沙江,都属金沙江水系。

在稻城工作的好朋友拉姆说,我带你们去看个村庄,非常特别的村子,跟稻城的村庄完全不同。

拉姆的提议让我们充满好奇。

高原大山大水好风光很多,特别是横断山区域,森林茂密,江河浩浩,山水阻隔形成的多元又独立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人文资源的丰富多彩。

开栏的话

亮炯·朗萨,女,藏族,甘孜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4年于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恢宏千年茶马古道》,2007年由外文出版社译为英文版于国外发行,2007年该作品以中国优秀书籍参加了世界59届书展——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2008年该作品参加了英国伦敦、美国国际书展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2006年底外文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布隆德誓言》,2015年英文版在国外发行。2011年长篇小说《寻找康巴汉子》于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2017年出版长篇小说《那时,旃檀花开如雪》。《恢宏千年茶马古道》中文版即将再版。

作为一名作家,亮炯·朗萨行走在高原的大美河山间,走进一个个村寨,去聆听、感受,用文字讲述它们的故事。这些村庄的故事,从遥远的地方、遥远的时刻走到读者面前,让大家充满好奇,也让大家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绽放。《康巴周末》特邀亮炯·朗萨女士开设《行走·记录——村庄故事》专栏,用她的文字带我们走进那些遥远的村寨,为我们讲述村庄的故事,敬请关注。

稻城亚丁神山风光

横断山区腹地的康巴,村庄与山水交融在一起,特别美,尤其甘孜州很特别,每个县域藏民民居建筑艺术多彩多姿,民风民俗各有特色。各户独立院落、端庄高贵的或土夯或石砌的木结构高楼,都是错落有致的分别散落在田畴或山水草地间,这种与山水田园组成的别墅似的村落美景,充满魅力。

拉姆带我们去看的村庄在稻城之南最边缘,叫大村。

我脑海里想象的大村,仅仅只是众多的户数聚集在一方土地上,像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边缘的农村,建筑形式和材料有点别样而已,只是个常见的农耕古村落吧。

没想到一切都超出我的认知和想象,当它一进入眼帘,那种刺激和惊讶,如同发现新大陆!

我们是从稻城日瓦沿着近几年才修通的亚丁到泸沽湖的公路而下,经过了东义的各卡、吉呷等,经稻城美丽的俄初山,在山顶还看到了壮观美丽的亚丁神山雪峰。

两个多小时后进入了俄亚山谷。这里有俄亚乡,它包含了六个行政村,而让俄亚出名的则是大村,一个古老的纳西族村庄,它位于无量河的二级支流龙达河岸。

龙达河水宽阔、涛涛奔涌,河对岸,山体上高高的挂着一幅很独特的景象——俄亚大村。

这村庄真不是我们常年所见和认知的村庄,震撼,惊讶与神奇,这些情绪与感觉,会让任何经过的人们都停下来,那山上挂着的村落真的是很抓人眼球,一定会禁不住叫喊出,好神奇的村子!

俄亚大村竟然是如此神奇地以这样独特的方式存在!难怪有这样的说法:看纳西古城去丽江,看纳西古寨去俄亚。

挂在山腰上的连体古村

俄亚,距离它所属的木里县城,近300公里,在木里藏族自治县的西南角边缘,它的南边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隔金沙江、与冲天河相望,距离丽江就有600多公里,西边和西南边,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山水相连,也有好几百公里;西北与我州的稻城县接壤,距离最近的是稻城。近年来,泸沽湖到亚丁旅游环线路的打通,走这条道,就只有155.7公里。

这个四方都是最边缘的旮旯,在滇川两省三市州的丽江、中甸、宁蒗、稻城、木里五县交界边缘深处,一个纳西族古村寨,以它独有的方式存在于这里已经400多年,甚至成为至今仍然完整保留明代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活化石,成为今天中国古村落中神秘神奇的纳西族最原生态的群落。 “鸡鸣两省五县,犬吠三川群峦”,就是民间对它地理状态的总结。

俄亚山谷壮丽秀美,民风习俗神秘神奇。我喜欢感受和阅读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地域交界渐变中,展现出来的文化元素渐变、交融而产生出的另一种独特风采,但这里的建筑群落,却明显没有这样的特点,它保有了它自己自古以来独自的模样,不同稻城的藏族,也不同凉山彝族或它所属的木里县的藏文化,它的特立独行,却以如此的方式,高高矗立在河岸边的山坡上。

几百户人家的房屋以一种形式,集结成一个硕大的整体,气势磅礴,特别抓人眼球。

这片奇特的连体式建筑群,就像蜂窝建筑!每个看到它的人,第一眼就会觉得类似蜂巢,那样密集地别具风采,高挂在河岸边山间。

古村寨占地面积约95亩左右,房屋密集成为一个整体,全村200多户的房屋就这样高高低低,紧密相连,如此集结为一整块的蜂窝结构建筑群,让我不禁想到蜜蜂的美誉和天才。

蜜蜂还有个美誉,就是世界最棒的建筑专家,科学家很早就发现蜜蜂能够智慧的用工蜂有限产的蜡,造就出精准无误的正六边形、非常规整完美、经济有效又精妙绝伦的空间,并且十分符合现实需要。

眼前的俄亚大村民居建筑,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石土木建筑小楼,各自独立又密实连体,只要进了一户人家,就可以走遍全村所有人户家里,真是神奇的人居环境!

古纳西人为什么以这样的智慧在此处建起了这样一座独特、硕大连体村寨?而且是在深山深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村、独独以这样的方式存在?我心里满是疑问。

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俄亚,崇山峻岭包围,金沙江、无量河、龙达河环绕其间。稻城亚丁过去也很封闭,因为风光美丽,旅游事业崛起,随之打通了周边不少地方的交通,俄亚山谷的通道也通畅起来,从稻城去泸沽湖旅行,这里成为必经之地。

闭塞的俄亚大村也被更多的人知晓和欣赏,过去是封闭的死角,现在成为一道途中的风景点,它独特的蜂巢建筑群一定会让路过的人们驻足,惊叹,观赏。

拉姆认识俄亚乡里的工作人员,他们已经在桥边等着我们,桥上这时过往着三五匹骡马,有的是驮着货物往上走着,主人跟随其后,偶尔吆喝一下。

原来,过去很长的历史时间,这里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骡马,徒步是家常便饭的事。这里的人们无论去哪里都很远,去所属县城木里,就有10天的路程,到丽江的永宁要走4天,去甘孜州的稻城县东义要走3天,如果要往返,就是翻倍的时间,真是很艰辛,可以看出,俄亚真是够边远、边角了!骡马的作用,在没有公路时是何等重要。

曾经,1925年前后的几年中,美国探险家、植物学家洛克三次走进木里,他在木里探险游历的许多篇文章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其中就有文章描述他曾计划去俄亚,在木里藏族土司和木里大寺活佛僧人的帮助下,出发后在半道上,因为大雪封山,遇见雪崩,途中出事故而折返,便从另条道去了稻城亚丁,可见去俄亚真的是艰难重重。

俄亚大村正式通公路是2011 年,车辆运输终于取代了马帮, 现在村里的不少年轻人喜欢买摩托,出行很方便。打通公路,以及稻城亚丁到泸沽湖旅游环线的打开,为俄亚大村和其他几个村子带来发展的新气象。随着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游人多起来,民俗接待站和小旅馆、小卖部等也就出现了。

没有通车前,俄亚大村就拥有五六十支马帮,赶马人数百,他们往返于俄亚到木里,到云南的迪庆、丽江、四川的稻城等地,驮运生活物资和小商品、土特产等等。

我们等骡马过了桥,乡里的人,带着我们走过水泥桥,沿着石块水泥铺就的小路而上,走进大村。

进村的小道,感觉比较新,拉姆说几年前她来过,村里的小道小巷很脏,混合着牲畜粪便的臭水,没有平整的石板,到处是石头和马蹄坑,污水就在道上流着,因为古村民居群落没有排污通道,雨天真是难以走进去,夏天气味也确实不好受,苍蝇很多。近几年脱贫攻坚,村子发生最大变化就是污水处理好了,泥泞的小道也得到改观。

房屋之间的通道都比较窄,可容纳人马过往,四周那石砌的房屋老墙与弯弯曲曲狭窄的巷道,充满了历史气息……

俄亚大村原始古朴,感觉几百年来都没有大的改变。我们穿过小巷,爬了一道木梯,走进一户人家。这里的人淳朴,也很热情,即使没有熟人或乡里领导带领,他们一样会热情接待的。

我们走进的这家正是这里东巴文化的传承者之一。他年纪大概40岁左右,正在专心刻着一个木头工艺品,不慌不忙地抬头看看我们,以微笑迎接我们。

乡里的负责人给他介绍着我们来的目的,他便带着我们走进不大的堂屋。跟我们一起来的本地人有几个,你一言我一语地介绍着房里的陈设,火塘方位的功效、供奉的很小的一个神位。室内光线不是很好,有个小天窗也是烟囱,有光射下来,屋里也开了电灯。

俄亚的房屋布局,一般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是畜圈,第二层是主屋,

第三层为卧室,三楼的迎街面建有阳台,有的漆有少许的彩色,或画着鹿、五角星等图案,我想这是东巴文化的象征吧。

我们攀着独木梯上楼,屋顶上,有年轻女人坐在阳光下,专心的剥着麻。走到楼顶,才惊讶发现只要进入一家屋顶,就能从这家屋顶通向另一家,整个俄亚村的房子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却是连成了整体。

俄亚大村250多户人家集结成了一个硕大的建筑群,每户住房正面,如同庭台,无门无墙,登梯就进二层门厅,再进主屋和粮仓、储物室。三楼是女子住房,房顶是作为晒谷物的坝。相邻的院墙都有一根独木梯,独木梯是常用的连接各户的桥梁纽带,从屋顶经过一根独木梯就可通到另一户的屋顶,都有门可进入。户与户之间紧密连接,形成完整体系,只要进了一家门,就可以走进整个古村寨的人家。每户人家的门都不会锁,不分彼此,屋顶的木梯长短各异,夜晚村民之间也能互通。

我们站在房顶眺望四周,空旷的山野,在夏日午间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这片纳西古村落,在静谧与神秘中,蜂巢状的建筑群顶上,有的房顶还有少许陈年的金黄玉米,阳台栏上有少许陈年的腊肉和刚挂上的红辣椒。对面山坡上的土地,是葱葱绿绿玉米地,乡里的人给我们介绍,地边现在还种了花椒、石榴、核桃等果树。

内卷与伙婚

纳西族先辈利用大自然的赐予,依山傍水,就地取材,用石材泥土木,筑成三层平顶碉楼,一幢幢的个体集结成一个硕大的碉楼群,远看极为壮观。这片原始古寨的建筑群,是一种团结的象征,历史上当然是为了防御外来者入侵,防盗防抢。建筑之间的通道很窄,不熟悉的外人,如果来走访,在蜂巢式的村寨人户里穿梭,会迷路,像是进了迷宫。

我们同行的人疑惑地说,这样连成片,不担心小偷吗?

跟我们来的乡里人笑了,说,怎么会呢?这里不可能有小偷,而且这里从来是夜不闭户,从这家可以走到最远处的那家,就在房上行走都可以。

同伴又想入非非地说,那么,如果没有灯光,晚上走错了咋办?睡觉睡错了呢?

有人接过话题,开玩笑地说,对了呀,这就是走婚嘛。

我们都笑了,以为只是开玩笑,接着他们介绍说,俄亚的纳西族真有走婚的,叫安达,而且是女子走婚为多数。

这里有一夫一妻制,但同时还存在多夫(兄弟)一妻,多妻(姊妹)一夫的伙婚和媳妇不落夫家的走婚几种状态。现在年轻人都接受一夫一妻,伙婚和走婚也只是在老一代中存在着。

走在这片明清时代就开始建造的纳西族建筑群,我们好奇地到处转悠,进了房屋,看见的都是简朴的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居家生活场景,跟藏族的房屋建筑布局风格完全不一样。鲜艳、华丽的色彩几乎没有,就是鲜花都很少,现在这个季节有鲜艳色彩的就是有的栏杆、屋檐有几串红辣椒或者晾晒的衣服,秋季,最醒目的当然还是屋顶上家家户户晒的金黄玉米。

(下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