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3年03月10日

明中期珐花彩盘

◎王家年

珐华彩又称“法华”,是一种低温釉陶瓷,珐华创于元代,盛于明代,至清代仍有少量烧制。珐华最早是在山西蒲州阳城、高平和晋城一代烧制,常见器型有花瓶、香炉和动物等。此时珐华器只是地方民窑的一个品种,所用胎体皆为陶胎,分为砂胎与缸胎两种,砂胎酥松,缸胎坚细。装饰手法是在修好的胎体上先雕刻花纹图案的轮廓浅条,再用毛笔蘸瓷浆在纹饰轮廓线中堆起凸起的线条,入高温烧成素胎,再在烧好的素胎上按花纹图案的需要,施以蓝、白、黄、紫、绿、孔雀蓝等彩釉,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器型有瓶、罐、钵等;常见的纹饰有花鸟、云龙、人物等,色彩浓艳,纹饰具有立体感。山西所产珐华器烧制年代较早,传世的早期珐华器已少见。  景德镇烧制的珐华器造型有瓶、樽、罐、绣墩及透雕盒等。其器以孔雀蓝或匣皮紫釉为地,纹饰凸线内填黄。珐华器的烧制在成化年间最盛,明中晚期皆有延续。到了清代,珐华制品减少,康熙时珐华器造型均具康熙器型风格,堆花或刻花的纹饰线条都不及明代的圆浑,色彩与明代也略有区别。 明代景德镇所产珐华与山西珐华在制作工艺上基本相似,在制作中由技术高超的工匠立粉填彩,因此景德镇珐华器艺术价值较高,较受藏家欢迎,特别是明早期至明晚期的珐华器。嘉靖朝珐华器也受到同期陶瓷纹饰的影响,多是一些含有道教意义的纹饰。 曾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中,一件明晚期的珐华釉莲池纹梅瓶,布局疏朗,纹饰流畅,整体风格较素雅,最终以280.8万元成交。后香港佳士得又一件明珐华莲池鹭鸶纹罐,其整体布局与前者类同,只是主体纹饰有所区别,最终以1033.7元成交,为珐华器价位最终高者。  山西珐华彩成交率不高的原因,珐华器是由山西晋南地区所创烧的民窑器,在早期的产品中,山西珐华器较多。陶胎的珐华器,胎体不坚实,釉质附着力差,剥釉、磨损严重造成了山西珐华器传世品较少,且品相较差。  珐华彩产量不多,不能形成较大的收藏体系,使得许多人不了解珐华彩器,更无法鉴定珐华器的真伪,珐华器的鉴定、研究并无权威,也使许多收藏家对珐华器的收藏望而却步。

文房琴炉雅 在文房用具中,琴炉是个不能缺少的重要物件。中国社会自古重视音乐,孔夫子制六艺其中就有“乐”。古代宴乐场上、文人学士的书斋中,都离不开琴、瑟、筝、箫。为了营造高雅清香的环境,同时也为了便于计时,在弹、吹乐器时都要燃香助兴,于是专门为抚琴弹筝用的小型香炉也就应运而生,并且起了一个极雅的名字,琴炉。 琴炉,琴制式样,古来有之琴炉,人们都会冠以“小”字,呼之曰“小琴炉”,琴炉与香炉的区别就在这个“小”字。一般来讲,口径在10厘米左右称琴炉,以其可置于掌中把玩,口径15厘米以上叫香炉。琴炉对古代文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调琴、读书、礼佛,炉中的檀香,可辟除杂念,导人入静。琴炉燃香一次一支,故炉体要小巧玲珑,置于琴桌前更显雅致。 笔者收藏有一件康熙青花山水钵式体琴炉,口径8.6cm。青花胎体坚实,釉面肥润呈青白色,青花发色纯正,有缩釉和小棕眼,底足典型的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笔者收藏另一件清代中期铜质“宣德年制”款琴炉,高4.7cm,口径6.5cm,造型简洁素雅,皮壳沉稳厚重,古意盎然,置于案头,赏心悦目。 琴炉自古便受重视,明清以来,瓷炉和铜炉相继受宠,王世襄旧藏的铜炉,件件精品,如今每件都拥有逾越百万的身价,相比之下,瓷炉的价值还没有被发掘。铜炉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其皮壳包浆古雅耐品,已形成较为固定的赏玩群体,瓷炉装饰手法丰富,艺术成就不在铜炉之下,奈何玩赏者寥寥,导致市价甚为低廉。 海內外各大博物馆馆藏瓷质琴炉,数量很少,要进行系统研究殊为不易,自宋代至民国瓷质琴炉,就涵盖了各历史时期的各种窑口的大多数品种,其中不乏珍品,为瓷质琴炉的系统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让更多收藏朋友能够领略琴炉的艺术魅力,琴炉的收藏潜力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