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讯 4月10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正式公布。我州56个非遗项目成功入选。
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州入选35项。传统音乐入选3项,分别为巴塘酒歌、觉央弹唱艺术、泸定山歌(杵坭山歌);传统舞蹈入选4项,为羌姆(白玉羌姆)、白玉指舞、丹巴弓箭舞、羌姆(巴塘羌姆);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入选1项,为藏族投骰游戏;传统美术入选7项,为泥塑(藏族泥塑)、泥塑(乡城檀香泥塑)、藏族传统壁画、藏族刺绣(嘉绒藏族刺绣)、藏族刺绣(岚安刺绣)、藏族刺绣(康定鱼通刺绣)、藏族民间彩绘;传统技艺则入选13项,藏族唐卡装裱技艺、贴布脱胎藏戏面具制作技艺、牛皮鼓制作技艺(白玉牛皮鼓制作技艺)、火烧子馍馍制作技艺、化林坪盐菜制作技艺、冷碛天须花花制作技艺、铁索桥铁链制作技艺、色达牦牛奶制品制作技艺、理塘牛羊皮手工制作技艺、毕摩草偶制作技艺、九龙刀制作技艺、莫丁石锅制作技艺、道孚花馍馍制作技艺;传统医药入选2项,范氏中藏药疗法和民间接骨术;民俗入选5项,为丹巴香猪腿制作及食用习俗、嘉绒藏族新年、白玉传统服饰、“替”的制作及使用习俗、果子制作及使用习俗。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我州入选21项。传统舞蹈入选5项,为锅庄(石渠邓玛宫廷舞)、锅庄(道孚哲霍锅庄)、锅庄(康定木雅锅庄)、锅庄(雅江竹卓玛)、弦子舞(甘孜格达弦子舞);传统美术入选4项,为藏族唐卡(勉唐画派) 、藏族唐卡(白玉刺绣唐卡)、藏族唐卡(贴花唐卡)、木雕(乡城木雕);传统技艺入选9项,为藏香制作技艺(理塘藏香制作技艺)、土陶制作技艺(下坝土陶制作技艺)、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藏族“崩科”建造技艺)、纸制作技艺(藏纸制作技艺)、四川小吃制作技艺(酥酪糕)、泸定凉粉制作技艺、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木雅泥热羊毛编织技艺)、康巴藏族服装配饰制作工艺(石渠服装配饰制作工艺)、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工艺(九龙手工藏毯编织技艺);传统医药入选3项,为藏医药(藏族传统药浴法)、藏医药(居米旁藏医)、藏医药(囊索·嘉培藏医)。
据了解,我州除了自然风光大美,文化底蕴十分厚重,1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出的康巴文化、嘉绒文化、情歌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世界最长史诗”岭·格萨尔王传和“宇宙歌曲”康定情歌、“雪域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等一大批世界级文化魁宝熠熠生辉,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立足资源禀赋优势,近年来,我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传承保护效果进一步凸显,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提质增效,生产性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非遗宣传推介进一步加强。截至今年初,我州已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格萨尔”“藏戏”“藏医药浴法”4项,同时,还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5项、省级83项、州级525项、县级109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0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595人。
记者 李娅妮